澳大利亚墨尔本,93岁犹太裔医生约翰·莱文(Dr.John Levin) 与37岁妻子陆洋颖。 据澳媒报道,莱文有3个子女,2013年妻子去世后,他参加了老年兴趣班,学习中文,来自中国的陆洋颖是他的老师。 不久,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于2014年在拉斯维加斯结婚。 时间倒回2013年,对莱文来说是难熬的一年。 和他一起生活了57年的妻子维罗妮卡走了,没过多久,大儿子又因病离世。 双重打击下,莱文总觉得家里空落落的,朋友劝他找点事做分散注意力,他想了想,决定去学中文。 就是这个决定,让他遇见了当时在兴趣班当中文讲师的陆洋颖。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莱文学得并不顺利。 陆洋颖后来回忆,好几次她都忍不住劝莱文“别学了,免得浪费钱”,可莱文每次都笑着找理由,要么说“下次肯定能学会”,要么说“想多听听你讲中国的事”。 其实莱文上课特别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拼音和注释,还会把常用词写在小卡片上揣在兜里,有空就拿出来看。 真正让两人走近的,是一次偶然聊起家人。 陆洋颖说自己爸爸是中国的外科医生,妈妈以前是护理主任,莱文眼睛一下子亮了,因为他一辈子研究“健康老龄化”,对医学话题再熟悉不过。 从那以后,两人聊的不再只是中文,更多的是医学、生活,年龄的差距慢慢被这些话题磨平了。 2014年,他们在拉斯维加斯办了简单的婚礼。 那时候莱文82岁,陆洋颖26岁,身边不少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说陆洋颖是图钱。 可陆洋颖从不在意,她知道莱文当时的情况,银行账户里没多少存款,根本不是别人想的“有钱老人”。 婚后近十年,两人没提过要孩子,直到新冠疫情让墨尔本封了城。 那段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他们经常坐在沙发上聊未来,陆洋颖突然说:“要是有一天你不在了,我想家里还有个和你有关的人。” 就是这句话,让他们下定决心要个孩子。 没想到运气特别好,他们用了捐精加试管婴儿的方式,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 2024年2月,加比出生的时候,92岁的莱文抱着孩子掉了眼泪,嘴里反复说“没想到还能有这么一天”。 陆洋颖早就做好了准备,她知道莱文年纪大了,就算以后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也能扛下来。” 为了多陪加比几年,莱文把自己研究的抗老方法全用在了身上。 他已经连续30年注射人体生长激素,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去健身房,饮食只吃素食,连早餐都省了。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这不是累,是实验自己的理论”,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想看着加比上幼儿园、小学,想参加加比的21岁生日派对,还想陪加比完成犹太人的成年礼。 现在93岁的他,还保持着每周五天去诊所兼职的习惯,一方面是不想让脑子闲着,另一方面也是想多赚点钱,给加比攒点成长基金。 陆洋颖也在为这个家努力。她现在是墨尔本迪肯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上课之余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陪加比。 为了更好地融入莱文的家庭,她还在准备皈依犹太教,跟着莱文一起了解犹太文化。 她的妈妈也从中国搬来墨尔本,每天帮忙带加比、做饭,一家三代人相处得特别和睦。 现在加比刚会叫“爸爸”“妈妈”,莱文又跟陆洋颖商量起再生个女儿的事。 有人还是会对他们的年龄差议论纷纷,比如带加比出门时,总有人误以为加比是莱文的曾孙,可他们从不解释太多,日子是自己过的,幸福不幸福,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不得不说,莱文和陆洋颖的故事打破了很多人对“家庭”的固有想法。 57岁的年龄差、93岁还在为孩子奋斗的父亲、愿意为家庭融入新文化的母亲,这些看似“不寻常”的选择背后,其实是两个人对彼此、对孩子最真诚的爱。 尤其是莱文,明明到了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为了陪伴孩子重新规划生活,这份坚持和父爱,不管放在哪个年龄层,都让人觉得温暖。 而陆洋颖的清醒和坚定,也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多了一份踏实。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14日关于《93岁澳洲爷爷与37岁华人妻子去年迎来儿子,目前想再生个女儿》的报道
澳大利亚墨尔本,93岁犹太裔医生约翰·莱文(Dr.John Levin) 与37
一叶知大事
2025-10-17 10:54:13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