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褐皮书大曝经济病亮红灯,孙玉良:美国经济的体温表在测温度】
美联储的“褐皮书”一向语气温和、文字保守,可15日这份报告的字眼却像被通胀的火苗烫了一下。报告显示,从9月初到10月中旬,美国12个联邦储备区全线物价上涨,企业把进口关税的代价毫不犹豫地甩给消费者,连医疗、保险、技术服务这些“逃不掉的花销”也集体抬价。通胀的锅,本来就没从炉子上拿下来,如今又被加征关税重新加热。
要知道,美联储的“褐皮书”不是学术论文,而是美国经济的体温表。它不是讲理论,而是摸底——各地联储银行收集企业、工会、商户和行业协会的反馈,直接汇总成实情。如今12区的声音几乎一致:成本在涨,信心在降,企业在把压力传导下去,消费者在默默吞苦水。那些原本指望降息的人,这下恐怕要重新估算未来的日子了。
这轮涨价的根源已经被点名。报告明确提到,由于进口成本上升、服务业成本攀升,企业“别无选择”只能抬价。而这背后,是关税政策在起作用。关税就像隐形税,打着“保产业”的旗号,实际却把成本扩散到了市场的每个角落——从制造厂到超市货架,从芯片到面包。美方关税的平均税率如今高达17.9%,而年初才是2.44%。数字冷冰冰,却像在往汽油里倒油。
“买国货保就业”的口号听上去热血,但经济逻辑不会因为政治口号而弯曲。制造业企业被迫承担更高的原材料成本,零售业则面对消费疲软,只能靠提价维持利润。大公司还能撑,小企业却在账面上干巴巴地发愁。对中产阶层来说,手里的美元购买力又被割去一层皮。通胀的温度并没有降,反而被政治操作再次催化。
报告还透露了更深层的焦虑——经济不确定性正在全面扩散。部分联储已经预警,如果联邦政府继续“停摆”,美国经济将迎来新一轮下行风险。这话说得很克制,但翻译成人话就是:华盛顿那场预算闹剧,可能会直接拖垮复苏的脚步。美联储的经济学家不写社论,却用报告的语气传达了一种无奈——政治的不稳定,正成为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劳动力市场同样在失速。各行业招聘意愿低迷,企业不是暂停招聘,就是干脆裁员。一边是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潮让岗位被机器取代,另一边是移民政策收紧让体力劳动岗位找不到人。科技、制造、建筑、酒店、农业等行业正出现“上不去、下不来”的奇怪局面:要高技能工人没预算,要低技能劳工又没人愿意干。美联储的报告没有戏剧化地渲染,但那种“冷掉的就业市场”已经显而易见。
这场经济病的病因其实并不复杂。关税制造通胀,通胀压制消费,消费减弱拖累增长,而增长放缓又逼政府通过“停摆”来节省预算,结果连军人的薪水都得靠挪用研发经费来发——这一连串操作像是经济教科书的反例,却真切发生在当下的美国。每一项政策都在短期内自我辩护,合起来却让体系失衡。
美联储的“褐皮书”只是摸底,不做判断,但市场早已闻到了信号。企业抱怨成本,消费者压缩支出,投资者开始担心下一轮滞胀。这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式崩塌,而是一种慢性病——结构性通胀与政策内耗的叠加。无论是关税政策的扩张,还是国会预算的僵局,都在让美国经济的神经持续紧绷。
当报告提到“许多企业已将更高进口成本完全转嫁给客户”时,句子虽然冷静,却像是一记重锤。这意味着政策代价已落在普通家庭的购物车上。肉价、药价、油价、学费、保险费,条条都在涨,没有哪一项能逃出通胀的辐射圈。对普通美国人而言,这场经济困局不是统计数字,而是冰箱空得更快、信用卡账单更厚的现实。
过去几年,美国习惯了用“脱钩”和“关税”去解释一切经济焦虑,但现在这套逻辑正在反噬自己。企业无法靠壁垒获得效率,消费者无法靠口号获得实惠,通胀无法靠制裁获得平稳。政治高调的代价,是经济低声的呻吟。
“褐皮书”不讲情绪,却在每一段数据背后隐约透出一种集体叹息——成本失控,政策焦灼,信心摇摆。美联储的经济体检报告,再次提醒人们:当关税成为政治表演的一部分,市场终将为它买单。未来几个月,美国的物价曲线是否继续上扬,美联储是否能稳住局面,都成了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号。
如果说去年美国经济的关键词是“抗通胀”,那么今年的关键词就是“自我消耗”。褐皮书里写满了现实,没有一句多余的形容,但每个数字都像一根刺,扎在美国经济自我循环的矛盾之中。看似稳定的表面下,正积聚着一股让人不安的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