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昨晚那番评论算是说到了点子上——这供应链限制的招数,最早确实是美国先亮出来的,当初直接就把矛头对准了华为,现在中国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说白了就是证明这手段压根不是美国的“独门绝技”。 说起来美国对华为下狠手那阵仗,现在想起来还挺清楚的。早在2019年,美国就搬出所谓“国家安全”的名头,搞了个《安全和可信通信网络法》,到2020年特朗普签字生效后,联邦通信委员会直接把华为、中兴这些中国企业列入了“威胁清单”。 这可不是简单说说,美国直接禁止用联邦基金采购这些企业的设备,后来更升级到芯片卡脖子——只要是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给华为供货都得先拿许可,等于直接切断了华为的先进芯片供应链。 那会儿连美国乡村的小运营商都遭了殃,有个乡村无线协会说,他们25%的会员都在用华为设备,要全换掉得花8到10亿美元,不少小服务商差点直接破产。 美国这招用得顺手,后来干脆把范围越扩越大,不光是科技行业,连造船、物流这些领域都不放过。就在最近,9月底刚搞了个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的穿透性规则,等于把几千家中国企业都绕进去了,10月14号又正式对中国造船业落地301调查的港口费措施,摆明了就是要在供应链上卡脖子。 美国商务部自己都说这是“维护国家安全”,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把经贸问题当成了打压工具,之前对半导体、关键矿产发起一堆调查,本质上都是一个路数——用供应链限制逼对方让步。 面对美国这么接二连三的动作,中国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就像纽约时报说的,现在中国的一系列措施,其实都是跟着美国的路数来的,只不过是被动防御。最典型的就是2023年7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直接宣布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8月1号就正式落地了。 别小看这两种材料,镓的氮化镓、砷化镓,锗的区熔锗锭、外延衬底,全是半导体、光伏这些高端产业离不开的关键原料,而中国在全球的产能占比本来就高,这一下就戳中了全球产业链的痛点。 中国做事比美国规矩,出台前还专门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通报过,解释清楚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不少国家也表示理解。 到了最近,美国对造船业动手,中国的反制来得更快。 10月10号就宣布要对带美国元素的船舶收特别港务费,没过几天又把协助美方调查的企业列入反制清单,还依法发起调查。商务部发言人说得很明白,这都是被动防御,美国先破坏规矩,中方只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毕竟美方的措施不光害了中国企业,还推高了美国自己的通胀,连他们港口的竞争力和就业都受影响,纯属损人不利己。 其实从这些事就能看出来,供应链限制这手段从来不是美国的专利。当初美国用这招对付华为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手握主动权,能随便拿捏别人,可他们忘了全球供应链是相互依存的,你能卡别人的脖子,别人自然也能反制。 就像美国想逼制造业回流,结果台积电去美国建厂成本涨了30%,苹果要是把组装线迁回去,成本甚至可能飙升91%,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中国的这些措施,本质上就是告诉美国:你能用的手段,我也能用,而且我比你更讲规矩、更守法律。 纽约时报说并非美国一方所独有,这话没毛病,毕竟是美国先把供应链当成武器的,现在不过是自食其果,让大家看清楚这种单边主义手段到底有多伤人。 中方一直说“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要是美国真想解决问题,就该放下制裁大棒坐下来谈,总想着用限制手段压人,最后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华盛顿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韵表示,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