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计划已完成一大半,只要供应链彻底成型,到时候根本不用动武,就能达成目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时候,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制造、出口几乎无所不能,美国就开始想着怎么“控制”它,让自己不吃亏。今天,美国盯上的是中国,方式几乎一模一样:贸易制裁、科技封锁、供应链脱钩。 这套策略有多狠呢?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开战,不派兵,但从经济和技术层面压制对方。比如,限制关键高端芯片出口,封锁先进制造设备,搞一些关税和投资限制,再配合盟友搞供应链重组,把对方的核心产业链切割开。 这套手法的核心,是让目标国家即便不打仗,也无法顺利发展核心技术和产业,最终被动挨打,经济停滞,战略受制。日本当年就是这样被美国在某些领域按住脖子,最终不得不让步。 现在,美国对中国也是类似策略。最明显的就是芯片和高科技领域。从半导体设备到软件,再到高端材料,美国几乎把所有“核心门槛”都牢牢握在手里。 表面上看,好像中国产业链有点受阻,但仔细分析,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完全不同。日本当年经济体量和内需有限,技术依赖美国和欧洲严重,产业链脆弱,一旦被卡住,高科技出口几乎瘫痪。 中国不同,中国有14亿人口做内需市场支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即便少数高端设备暂时被限制,也能靠自主研发和产业升级来弥补。短期受点挫折没问题,长期完全有底气反击。 而且,美国这套策略虽然看起来很漂亮,其实风险也很大。封锁高端技术、限制出口的同时,美国自己企业也得受影响。 很多关键设备和原材料,美国自己企业也依赖全球供应链,如果过度施压,反而会打乱自己的生产和市场布局。 日本当年被打得慌乱,但美国自身也付出了一定代价,这次对中国,美国也同样面临自伤的可能性。 科技封锁、供应链脱钩听起来吓人,但只要中国产业链稳定、内需强劲、技术持续自主突破,美国很难达到“一击即中”的效果。 再来看供应链问题,美国最希望的就是“脱钩”,让中国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孤立。这也是当年整日本的套路,限制核心原料、切断关键技术、控制出口,迫使对方不得不依赖自己。 但现在,中国不仅在制造能力上占优势,而且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即便供应链暂时受制,国内企业也在快速摸索替代方案,投资自主技术研发。 这意味着长期来看,中国不会因为外部封锁而停滞。美国想要达到当年整日本的“效果”,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中国这几年在高科技和制造业上的自主布局,就像是在悄悄盖起一座防护墙。芯片国产化、光刻机研发、自动化装备升级、材料科学突破……一环又一环,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了缓冲时间。短期可能磕磕绊绊,但长期会形成更强大的产业自立能力。 另外,不能忽视的是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互依。美国自己对中国市场依赖巨大,从消费品到高科技出口,美国企业都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持。 如果一味封锁和脱钩,美国企业也会受伤。日本当年受压的时候,美国市场占日本出口的比重相对可控。 而今天,美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难做到完全不依赖中国。因此,美国的策略很可能是一边打压一边顾忌,效率和冲击力都不及当年整日本那么直接。 美国现在的动作,确实在重复历史,但环境已经不同。中国体量大、市场强、产业链完整、技术快速追赶,这意味着美国想靠贸易和技术封锁把中国按在地上摩擦,短期可能制造压力,但长期很难达到目标。 美国想重演当年对日本的“一击即中”,恐怕只能是幻想。更现实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边互相博弈,美国自损、中国加速自主创新,而整个全球产业链被迫重新洗牌,中国反而会在压力下更稳固。 所以,这一招看似高明,实则暗藏风险。美国如果真想动用全套策略,不出兵就想制约中国,可能效果适得其反,短期是点小痛楚,长期却激发中国自我强化。 历史会告诉我们,体量大、内需强、产业链完整的国家,即便遭遇外部封锁,也不会轻易倒下。美国的套路虽然经典,但面对中国,已经不完全适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