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用算”:给数字时代修一条“光速路” 速度,决定未来效率的上限。 工信部近期启动的“毫秒用算”专项行动,目标很明确——让算力资源像水电一样“即开即用”,且快得无感。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未来数字社会的重新定义。当AI、智能工厂、远程医疗成为常态,网络时延每缩短1毫秒,都可能撬动行业效率的质变。我们争夺的不仅是速度,更是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 智能工厂的“眨眼之争”。 某汽车零部件工厂,曾因视频质检系统卡顿,每天有3%的产品需复检。问题在哪?网络延迟。视频传至云端分析再返回,耗时超100毫秒,传送带却不会等待。引入“毫秒用算”试验网络后,时延压到10毫秒内。生产线仿佛装上“火眼金睛”,瑕疵实时标记,分拣效率翻倍,每年节省成本数百万。这背后,是算力中心间1毫秒互连、全光交换技术的支撑——快过眨眼的速度,真正让机器学会了“思考”。 快,是为了更从容地慢。 “毫秒用算”的野心,是织一张覆盖全域的“光速网”。到2027年,中型算力中心互连时延小于1毫秒,终端访问延迟低于10毫秒。但这不只是为了“快”,而是为了让人类生活更从容——远程手术更稳定,自动驾驶更安全,虚拟世界更真实。技术的终极使命,是让效率隐于无形,让生活回归本质。 未来已来,唯快不破。但真正的赢家,是那些用“毫秒”换取“价值”的人。
“钱学森事件”再次上演!美国一哈佛教授痛惜:原本DeepSeek的工程师可以拿
【1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