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2岁巴金邀请19岁女粉丝到自己家做客,女粉欣然赴约。谁知,半晌后她

小史论过去 2025-10-18 16:18:51

1936年,32岁巴金邀请19岁女粉丝到自己家做客,女粉欣然赴约。谁知,半晌后她却哭着跑出来,巴金在后面紧追不舍…… 巴金本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家庭。从小见识到旧式家庭的种种规矩,他对传统制度生出不满。1920年代,五四运动影响下,他接触新思想,阅读克鲁泡特金的作品,信仰无政府主义。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1年以芾甘笔名发表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1923年到上海,入读南洋中学,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附中。 1927年巴金赴法国留学,1928年12月回国,发表译著《托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1929年起在上海创作小说,如《雾》和《新生》。1930年、1932年和1933年,他三次到泉州,与叶非英等人交往。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家》,这部作品直指封建家庭衰败,在文学界引起关注。小说流行后,巴金收到大量读者来信,许多青年视他为榜样。 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年1月8日生于浙江宁波一个普通家庭。1936年她19岁,在上海爱国女中求学,对文学感兴趣。她读过巴金的《家》,被内容吸引,便写信表达看法,并附上照片作为纪念。巴金回复,两人开始通信,讨论文学话题。 1934年11月巴金赴日本留学,1935年8月回国,继续写作。1936年他移居上海霞飞路一处公寓,靠稿费维持生活。读者信件增多,其中萧珊的信件频繁,两人通信半年,从陌生转为熟悉。 1936年8月,巴金32岁,住在上海霞飞路简易公寓,桌上堆满读者来信。他从中挑选回复,感受到作品的影响。萧珊的信件内容活泼,她寄上新照片,提出见面。巴金同意,两人第一次在新雅粤菜馆相遇。他坐在二楼雅间,等候楼梯方向。她走上楼,两人交谈宁波口音的普通话,讨论文学和生活。那次后,他们在上海街头、外滩散步,或咖啡馆闲坐,关系逐步加深。 那年萧珊面临父亲安排的婚姻,对方是富商儿子,她承受家庭压力。巴金邀请她到公寓做客。她接受,前往霞飞路住所。公寓狭小,书堆满桌,两人坐下交谈。她提起家中逼婚情况,等待回应。巴金思考片刻,说此事由她决定。她起身,眼泪流下,推门跑出公寓,沿街奔跑。 巴金见她跑出,抓起外套追赶,在街上叫她名字。她跑过路口,他加快脚步,拉住她手臂。她停下,擦泪。他喘气解释,说等她再大些,如果还愿相处,两人就在一起。她点头,表示已决定与他相伴。这次追赶后,两人关系转为亲密。 从那天起,两人通信转为频繁见面,感情稳定。1938年后,他们在战乱中保持联系。1944年5月1日,巴金40岁,萧珊27岁,两人在贵阳旅行结婚。没有宴席,只发通知给亲友。新房借用朋友住所,他们在花溪镇小憩三天。婚后萧珊管理家务,巴金继续写作。她在旁泡茶,整理稿件,两人共同面对生活。 1945年12月,长女李小林出生于重庆。1950年7月28日,儿子李小棠出生。家庭生活简单,他们在上海定居。萧珊从事翻译和编辑,参与《收获》杂志工作。两人从未争执,相处融洽。 1972年8月13日,萧珊患直肠癌。巴金从外地返回,陪护医院。她手术后第五天去世,终年55岁。巴金将骨灰盒置于床头,拒绝再婚,继续写作。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遗体火化后,与萧珊骨灰于2006年11月25日撒入东海。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