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司马懿,“无耻” 二字常被钉在他的历史标签上 —— 为夺权不择手段、违背誓言,更开创权臣篡权的恶劣先例,不仅亲手葬送曹魏政权,还间接引发华夏三百年乱世,连他的后代都为其行为羞愧不已。 他的 “无耻”,藏在步步算计的伪装里。早在曹操时期,他就装病拒绝为官;到曹芳在位时,被曹爽排挤后再度装病,面对曹爽派来的探病者,故意喝粥洒满衣襟,装作老弱无能的模样。可暗地里,他却让儿子司马师悄悄积蓄力量,在洛阳安插三千死忠旧部,就等一个夺权的时机。这种 “表面示弱、暗中布局” 的隐忍,在当时看来已是不守臣道的伪装。 而高平陵之变,更是将他的背信弃义暴露无遗。公元 249 年,他趁曹爽带皇帝扫墓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后,以太后名义罢免曹爽,还承诺 “只要交权,保你荣华富贵”。曹爽信以为真选择投降,可司马懿转头就撕毁誓言,不仅诛杀曹爽,还灭其三族,牵连数千人。连曾帮他劝降曹爽的老臣蒋济,都因这场背信之举气得病逝 —— 蒋济本以为是帮曹魏除奸,没料到司马懿竟如此狠辣。 掌权后的司马懿,更是彻底架空皇权。他独揽朝政,任用亲信排除异己,为司马氏篡魏铺路。这种权臣专权的行为,打破了曹魏的政治平衡,也为后世埋下祸根。他或许没料到,自己的权谋会开启华夏的黑暗时代: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分封同姓王引发 “八王之乱”,十六年内乱耗尽国力;随后 “五胡乱华” 爆发,中原陷入战乱,汉族百姓惨遭屠戮;从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三百多年的分裂动荡,根源都能追溯到他当年的夺权之举。 更讽刺的是,连他的后代都为他羞愧。晋明帝司马绍曾问大臣王导司马懿夺权的经过,听完后羞愧得埋进枕头,直言 “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连自家后代都明白,靠卑劣手段得来的皇权,根本难长久。而史书中的评价更不留情,陈寿说他 “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痛批他背信弃义,这些评价都将他的 “无耻” 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司马懿一生精于算计,为权力不惜践踏道义,最终虽让司马氏掌权,却给华夏带来三百年灾难。他的骂名,不仅源于自身行径,更源于这份权力背后无数百姓的苦难。大家觉得,司马懿的 “无耻” 是否该被全盘否定?若站在当时的权力格局下,他的行为是否有可理解之处?
司马懿:无耻行径留骂名
周东烨说
2025-10-18 20:00:54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