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內不少科技與電車品牌,對一條吐槽,一句質疑,動輒就貼上“造謠”“黑公關”“水軍”的標籤,輕則起訴,重則報警追責。當然也確實存在以黑為業的自媒體。
而在國外,同類企業面對批評,更多選擇召回、改進、道歉,很少走上法庭。
差異的根本,在於制度與心態。國内的輿論場集中於平台,一條負評就能掀起風波,企業為了“維穩”,以訴訟示警,代替了傾聽與修正。訴訟的成本低、社會輿論又容易站在企業一邊,因此,訴訟比改進更容易,報警比傾聽更方便。但是,當品牌習慣用法律和公權力回應消費者時,它就失去了與消費者對話的能力。
我最想説的話是:無論你是多成功的企業家,不要自以爲神,去教化大衆!
這樣的操作,在國外同行中並不多見。蘋果、三星、特斯拉也會被批評、被調侃、被爆料,但鮮少見它們去起訴普通消費者。產品出現瑕疵,企業的第一反應不是“追責”,而是“召回”“改進”“補償”。原因很簡單——他們更清楚:品牌信任是修出來的,不是告出來的。
真正強大的品牌,不靠法務維權,而靠產品贏回信任。
當企業把批評當敵人,它就失去了成長的鏡子;當它開始容忍質疑,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好的企業靠產品贏得尊重;偉大的企業,靠態度留住信任!
經濟觀察安大叔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