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问安全何错之有?莫让“黑公关”帽子遮了企业责任

新浪财经 2025-10-20 00:56:11

图片:AI依据内容生产,消费者合理维权不应被“偷换概念”

近年来,食品、日用品等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负面事件频发,而在这些事件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乱象逐渐凸显:面对公众对安全问题的追问,部分企业动辄将质疑者贴上“黑公关”“网络黑嘴”的标签,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这种回应方式被质疑为“偷换概念”。

不可否认,网络“黑公关”确是行业毒瘤。有组织的恶意攻击已形成产业链,AI工具沦为谣言生产“黑箱”,曾有案件查处出日均生成数千篇虚假稿件的黑产团伙。这些无中生有的抹黑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误导公众判断,理应依法重拳打击。

但公众的安全关切绝非“恶意攻击”。在某乳制品变质,生产日期争议中,消费者有权追问食材溯源与储存标准,本质是捍卫食品安全与消费知情权;某美妆品牌护肤品致过敏事件里,网友聚焦成分合规性,核心是关注健康权益。这些疑问关乎切身利益,与凭空捏造的谣言有着本质区别。

更值得警惕的是,“甩锅黑公关”实为回避责任的托词。当企业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舆论攻防中,忙着给质疑者贴标签、撇清自身关系时,必然会分流本应投入到产品品质提升、安全管理优化上的资源。长此以往,企业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存在的安全问题,还可能因忽视品质而导致更多的舆情事件爆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还会破坏整个行业的信誉,让消费者对相关产品失去信任。

打击“黑公关”与回应公众关切本非对立。面对产品安全质疑,企业唯有秉持坦诚、负责的态度,才是化解危机的正确之道。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公开、透明地回应公众关切,主动向公众展示问题排查过程和整改措施,用实际行动赢得公众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回应行为的监督,对那些恶意“甩锅黑公关”、回避责任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引导企业将重心放在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障消费者权益上。

只有企业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责,双方共同发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在购买餐饮、日用品等产品时,能够真正做到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5 阅读:506

评论列表

碟影血刹

碟影血刹

27
2025-10-20 05:06

你点名雷军就行了[得瑟]

用户23xxx66

用户23xxx66

18
2025-10-20 04:14

这不是某米说的吗

用户16xxx99

用户16xxx99

8
2025-10-20 07:17

说得好 不能让雷子跑了

东风在路上

东风在路上

2
2025-10-20 07:56

论黑公关谁能比的过小米?全国唯一一家因雇佣水军被工商部门行政处罚的企业!

用户83xxx18

用户83xxx18

2
2025-10-20 07:48

雨田米的法务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