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大战,却让日本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日媒紧急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正源源不断流向中国工厂,价格低到让我们怀疑人生!”美国把EUV光刻机当“核弹”使,中国却用28纳米“板砖”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过去十年,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几乎形成了无可撼动的技术壁垒,尤其是在高端光刻机的掌控上。EUV光刻机被视为芯片制造的“核弹”,几乎决定了高端芯片的生产能力。 美国不断强化出口管制,试图阻止中国获得这些核心设备,以保持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绝对优势。 然而,美国的战略在2025年出现了明显的“盲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全球成熟制程芯片的需求量远远超过高端芯片,且这一市场占据全球总需求的60%以上。对于汽车、家电、工业控制等行业来说,成熟制程芯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 抓住这一机会,中国的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在2025年加速了产能扩张。中芯国际在上海和深圳的新厂已经陆续投入运营,而华虹半导体在江苏和无锡的生产线也同步升级。 28纳米制程芯片成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这一制程虽然不是最顶尖,但足够满足大多数应用场景的需求,而且量产稳定、成本低廉。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之为“板砖战术”:用大规模、低成本的成熟制程芯片占领市场,以量取胜,直接对冲高端芯片领域的封锁压力。 结果非常迅速且显著。日本媒体在一篇报道中详细披露,今年以来,全球约七成的成熟制程芯片订单流入中国,价格甚至低到让日本老牌芯片制造商怀疑人生。 传统的日本厂商,例如瑞萨电子和东芝半导体,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曾经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市场份额,正在被中国厂商迅速蚕食。与此同时,美国为了控制高端芯片的流通,投入了大量资源采购和管理阿斯麦的EUV光刻机。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截至2025年底,阿斯麦在全球的17台EUV光刻机中,多达几台处于闲置状态,原因很简单——高端芯片需求的集中和成熟制程芯片市场的扩张,导致订单量大幅下降。 仅这一项,美国相关企业全年因订单不足损失就达到约2550亿元,股价也随之下跌14%,技术封锁策略的效果显然受挫。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芯片产业的出口表现尤为抢眼。2025年上半年,中国芯片出口额达到约6500亿元,其中成熟制程芯片占据主导地位,占比接近50%。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芯片制造上的成熟度,也显示出中国企业灵活运用性价比策略的成功:即便在高端制程受限的情况下,通过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成熟制程芯片,仍能牢牢抓住全球市场份额。 这种策略不仅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也在国际市场上塑造了新的竞争格局。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的这一策略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更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一种回应。过去,欧美企业习惯用技术壁垒来维持优势,而中国企业则展示了“市场为王”的另一面。 通过大规模扩产和成本控制,中国不仅让高端芯片受限的劣势得到弥补,还在全球范围内稳固了供应链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国产化率。 这种成熟制程的崛起,让国际市场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制造”的价值,从“便宜低端”逐渐过渡到“稳定可靠、性价比高”的新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芯片竞争还暴露出国际供应链的脆弱性。全球超过七成成熟制程订单集中在中国,不仅让日本厂商紧张,也让欧美国家意识到单一供应链的风险。 未来,如果国际形势出现波动,依赖单一国家生产的供应链将可能面临中断风险,这也促使各国重新考虑自己的半导体战略布局。 2025年的中美芯片大战,表面上看是高端技术的对抗,但背后真正的转折点在于成熟制程市场的战略博弈。 中国用28纳米“板砖战术”证明了,即便没有最顶尖的技术,也能通过规模、成本和稳定性赢得市场;美国则在高端光刻机上的封锁,因忽视成熟市场而效果大打折扣;日本则在惊讶之余,不得不重新评估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 这一切,都显示出全球半导体竞争正在从技术单点战转向市场全局战,而中国显然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制胜路径。 放眼未来,中国芯片行业的这一战略胜利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出口额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巩固,更是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中国正在从“追随者”向“市场主导者”转型。 成熟制程芯片的成功,不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为国家产业安全和战略自主提供了坚实基础。 面对这种变化,美国、日本乃至欧洲的芯片企业,如何调整策略以应对中国的新兴竞争,将成为未来几年半导体行业关注的焦点。 信息来源:参考《海峡新干线》栏目官方账号
中美芯片大战,却让日本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日媒紧急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
官芊芊
2025-10-20 16:24: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