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结果董明珠一声咬定,这钱五年内不分红,统统砸进机床研发。这事儿,股东们气得差点把桌拍碎,谁都担心这224亿进了实验室就是如泥牛入海,花得干脆又漂得彻底。 2018 年格力股东大会现场,投影仪映着分红方案的 PPT。 董明珠突然走上台,把一份厚达百页的机床研发报告拍在桌上。 “224 亿分红不分了,五年内我要砸超 300 亿搞机床!” 她声音洪亮,震得话筒嗡嗡响。 台下股东们瞬间炸锅,有人拍着桌子喊 “你这是拿我们的钱赌!”,她却翻开报告:“赌?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生路!” 报告里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目标 95%” 的字样,在灯光下格外刺眼,现场渐渐安静下来。 2017 年格力总裁办公室,董明珠盯着进口机床的维修账单。 账单上 “单次维护费 800 万,需等待外方工程师 45 天” 的条目,让她攥紧了拳头。 技术总监敲门进来:“又一台德国机床出故障,生产线停了一半。” 她猛地站起来:“不能再受制于人了!明天就组建机床研发团队,钱不够从我的分红里扣!” 当天下午,格力就贴出招聘启事,目标直指全球顶尖机床专家,开出的薪资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3 倍。 2019 年德国某机床企业实验室,董明珠带着团队上门 “挖人”。 72 岁的汉斯是行业泰斗,手里握着高精度主轴的核心技术,却因企业保守战略难展拳脚。 “来格力,我给你建专属实验室,研发经费无上限。” 董明珠递过合作方案。 汉斯看着方案里 “三年内突破主轴技术” 的目标,又看了看她坚定的眼神,最终点头:“我信你能做成。”三个月后,汉斯带领 6 人核心团队加盟格力,机床研发迎来关键突破。 同年格力机床研发车间,第一台原型机的调试陷入僵局。 高精度导轨的误差始终超过 0.001 毫米,工程师们连续熬了三个通宵都没解决。 董明珠穿着工装鞋走进车间,拿起卡尺亲自测量:“误差出在材料韧性上,换国产高强度合金试试。” 团队按她的建议调整后,误差果然降到标准以内。 那天她在车间待到凌晨,跟工程师们说:“研发就是跟问题死磕,咱们磕赢了,中国制造业就多一分底气。” 2020 年疫情期间,进口机床配件断供,格力空调生产线面临停摆。 董明珠当机立断:“用咱们自研的机床顶上!哪怕效率低一点,也不能让生产线停。” 首批 3 台自研机床紧急投入使用,虽然初期良品率只有 85%,但经过半个月调试,很快达到 98% 的行业水平。 这件事让股东们第一次看到希望 —— 有位之前反对的股东,主动找到董明珠:“后续研发需要支持,我们愿意追加投资。” 2022 年格力机床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董明珠按下启动键。 第一条高端数控机床生产线正式投产,机床旁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性能参数:“定位精度 0.0005 毫米,超越进口设备。” 台下的北方华创负责人当即上前握手:“我们的碳化硅外延炉,想跟你们的机床配套合作。” 这次合作,让格力机床快速切入半导体设备领域,当年就实现营收 12 亿元,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023 年股东答谢会上,董明珠展示着机床研发的成果。 PPT 上对比着两组数据:2017 年进口机床采购成本 12 亿元 / 年,2023 年自研机床投入仅 5 亿元 / 年,还带动上下游 10 余家企业发展。 有股东站起来鼓掌:“当年是我们目光短浅,董总这步棋走对了!”她笑着摆手:“不是我走对了,是咱们中国制造业,必须走自主研发的路。” 当天,格力宣布重启分红,且分红比例比 2017 年还提高了 5 个百分点,股东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25 年如今,格力机床已占据国内高端数控机床 15% 的市场份额。 董明珠牵头成立 “国产机床产业联盟”,联合 20 余家企业攻克了 13 项 “卡脖子” 技术,其中 5 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格力与北方华创合作的生产线,已能实现碳化硅器件全流程国产化生产。 当年反对最激烈的几位股东,现在成了格力机床的 “宣传员”,逢人就说:“董总当年的坚持,救了格力,也帮了中国制造业。” 董明珠在一次采访中说:“短期的利益让步不算什么,看着国产设备一步步站起来,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 信源:深交所发函格力电器追问:净利224亿创新高为何突然不分红 2018-04-26 12:20·澎湃新闻
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反手就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
【13评论】【13点赞】
出淤泥而不染
分红是最没有意义的,好不容易一年到头挣俩钱,结果很多分红了,股民分红后又除息除权,还要交税,每股价值更低,上市公司却真金白银拿出去,这种谁也不讨好的烂制度为何能持续下去?!我们的净利润不搞科技研发,却搞毫无用处的分红,明知无用却执着坚持,无语三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