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上台,国民党能罢免赖清德吗?答案藏在这几个关键点里 赖清德为了一党独大,实现自己的"台独"野心,前期在台湾岛内发起了罢免案,试图将国民党立委罢免掉而换成民进党的人。而国民党只能被迫迎应,不敢反攻,经过多次民主投票,最终虽然赢得了大罢免,保住了国民党多位立委的席位,但仍有许多国民党人士还在面临民进党的政治追杀。 而今,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她难道不能趁势出击对民进党实行反罢免?同样通过台湾民主投票将赖清德的执政权罢免掉吗?让国民党执政,尽快恢复两岸对话,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不是更好吗?大家怎么看? 想罢免赖清德,先得搞懂台湾地区那套“罢免规则”——不是喊句口号、搞次投票就行,门槛高到能把国民党卡在门外。按照规定,要罢免台湾地区领导人,第一步得有1/4“立委”提案,第二步得2/3“立委”同意,这两项都过了,“罢免案”才算成立。现在台湾立法机构总共113席,算下来得29人提案、76人同意才行。 再看当下的席位分布,国民党有52席,加上民众党8席、无党籍2席,在野党满打满算62席。离76票的门槛还差14票,这14票要从哪来?民进党手里握着51席,他们对“台独”路线的抱团程度,从之前力挺赖清德修改“两岸条例”就能看出来,想让他们倒戈支持罢免?可能性比登天还难。 郑丽文刚当选就喊出“反制民进党”,可国民党的软肋从来不是缺口号,是缺行动力。之前民进党发起“罢蓝”时,国民党连反击的宣传海报都磨磨蹭蹭,最后靠基层党员自发组织街头宣讲才勉强保住席位。现在要搞“罢赖”,光靠郑丽文在记者会上放狠话没用,得有实打实的动员——比如深入台湾中南部,把赖清德搞“藻礁环评”造假、放任电价上涨这些民生账算给民众听,可国民党过去几年在南部的组织力一直在萎缩,连乡镇级的党部都有一半没人管,怎么跟民进党深耕多年的基层网络比? 更现实的是,赖清德早把“防火墙”筑好了。他上台后先是把“中选会”里的亲信换了个遍,又通过修改“罢免法”悄悄加了条“罢免提案后需3个月内完成联署”的规定——看似没改门槛,实则压缩了在野党动员时间。国民党连一份完整的“罢赖”时间表都没公布,等他们把联署书印出来,恐怕3个月期限都快到了。 还有个绕不开的问题:国民党内部都没拧成一股绳。郑丽文当选主席时,党内还有不少人暗戳戳反对,说她“太激进”,主张“先等赖清德自己犯错”。前主席朱立伦更是公开表示“罢免不是优先选项”,这种内部分歧,民进党看在眼里,转头就会在电视上放“国民党内斗”的片段,瓦解民众对“罢赖”的信任。 不过话说回来,“罢赖”这事,国民党就算知道难,也得硬着头皮做。毕竟赖清德的“台独”动作越来越露骨,最近又在推动“台美军事合作条例”,想把台湾绑上美国的战车,这时候国民党要是不站出来反对,不仅会丢了“反独”的立场,还会被中间选民抛弃。所以郑丽文搞“罢赖”,更多是种姿态——既向大陆表明“反独”态度,又向岛内民众证明“国民党不是软骨头”,至于能不能成,他们心里恐怕也没底。 真正能让赖清德垮台的,从来不是罢免案,是民生。台湾去年的薪资增长率只有1.2%,物价却涨了2.8%,年轻人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赖清德喊着“发展绿能”,结果风电项目烂尾了5个,电费却涨了15%,这些才是民众最在意的。国民党要是能把“罢赖”和民生议题绑在一起,比如发起“反涨价、反台独”的联合游行,说不定能撬动中间选民;可要是还像过去那样只谈“制度抗争”,不碰真实的民生痛点,最后只会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 说到底,罢免赖清德难,难在规则、难在动员、难在党内团结,但最根本的,是国民党还没搞懂:在台湾,想赢过“台独”势力,光靠“民主程序”没用,得让民众看到“反独”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恢复两岸直航、让台湾农民的水果能卖回大陆、让年轻人能来大陆找工作。这些事,比一百次罢免提案都管用。郑丽文要是能想通这一点,“罢赖”就算没成功,也能为国民党攒下翻盘的资本;要是想不通,恐怕只会重蹈之前“雷声大雨点小”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