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一”与“独”的激烈碰撞中,郑丽文似乎真的在尝试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她没有直接接下大陆“推进国家统一”的明确期待,但也决然撇清与绿营对抗的激进立场,而是巧妙地抛出了“民族复兴”这面旗帜。这一手,既触碰了两岸共同的历史情感,又绕开了岛内被民进党高度政治化的敏感神经,堪称一场高难度的政治平衡术。 2025年10月19日的电文往来揭示了双方的核心关切。中共中央在贺电中罕见地明确提出“推进国家统一”的期望。而郑丽文的复电则精准聚焦于“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并将共同目标引向“为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她没有在“统一”这个字眼上直接呼应,却选择了在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感召力的宏大叙事中寻找共识基础。 郑丽文的个人经历使这条“第三条路”具有了可信度。她从民进党的“台独基本教义派”转变为公开宣称“我是中国人”的国民党主席。这种深刻的转变,让她提出的“民族复兴”议题摆脱了机会主义的质疑,显得更为真实。她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党内畏首畏尾的心态,强调“中国大陆是我们的资产不是负债”。 不过这条中间道路布满荆棘。民进党当局必然会给她贴上“投降”标签,而国民党内部如赵少康等人,也已担忧她过于鲜明的立场会成为选举的“负资产”。大陆方面在表达善意的同时,也通过军演和法律工具持续加压,明确“台独”是绝路。“民族复兴”的愿景固然美好,但如果长期无法在“统一”议题上展现更清晰的路线图,她的吸引力可能会打折扣。 郑丽文这一次可谓一石二鸟,既回应了大陆对深化两岸关系联系的期待,又试图在岛内凝聚起超越统“独”之争、渴望发展福祉的沉默多数。她的成败关键在于,是不是让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融入民族复兴的进程远比在“台独”死路上空转更有前途。 归根结底,郑丽文正试图下一盘大棋。她是不是成功,取决于她是否真的能唤醒台湾社会沉淀已久的大局观,让更多人相信,与大陆同胞共谋复兴,才是通往美好未来的正道。时间将证明,她这份,着眼于共同未来的“橄榄枝”,是不是最终能够跨越海峡的那道坎。
民进党高调放话:如果郑丽文去北京,不能代表台湾与大陆签协议!10月20日,郑丽文
【50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