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韩国总统李在明在没有和中国官方商议的情况下,率先向公众公布了一个与中国相关的重磅消息。这个举动,可能会改变中韩关系。韩国公布的消息究竟是什么?李在明的所作所为对中韩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近期韩国政坛的一记操作让国际社会哗然,总统李在明绕开中国官方直接抛出的重磅消息,把韩国推到了中美博弈的风口浪尖。 此消息核心为,韩国造船巨头韩华海洋将全面融入美国军工体系,沦为美国对华遏制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其如此草率站队,无疑给渐趋升温的中韩关系兜头泼下一盆冷水。 短短一个月内,他的施政好评率从 52% 暴跌至 38%,韩国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以为抱上美国大腿就能飞,结果被当成棋子卖了”。 国内经济的困境让他急于破局,半导体出口持续受阻,美国的技术管制已经让韩国在华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大幅萎缩,消费市场的疲软更让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另一边,驻韩美军不断扩大任务范围,明确将 “威慑中国” 纳入职责,夹在两大国之间的韩国似乎陷入了两难境地。 今年 3 月,李在明亲自跑到美国费城,为韩华海洋收购的当地造船厂站台开工,当着特朗普的面承诺追加 50 亿美元投资,专门建造船坞为美国海军生产舰船部件,明目张胆地加入美国 “造船业复兴” 计划。 9 月的访美行程中,他更是把话说得死死的,强调 “韩美造船合作不可动摇”,算盘打得很精,想用这种明确的站队换取美国对韩国半导体的关税豁免。 可他偏偏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韩华海洋的前身大宇造船,每年近 70% 的造船用钢都来自中国,这些钢材比韩国本土便宜 15%,是韩企保持成本竞争力的关键。 韩华海洋在美的 5 家子公司早已成为中方关注的焦点,这些企业全是嵌入美国军工体系的重要棋子。这种将本国核心产业技术和产能拱手交给美国遏制中国的做法,无疑触碰了中国的底线。 10 月 14 日,商务部正式宣布对韩华海洋这 5 家美国子公司实施制裁,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进行任何交易合作。 消息一传出,韩华海洋股价当日便急剧下挫 5.8%,市值瞬间蒸发 6.1 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元兑美元汇率突破 1430 关口,攀至近五个半月以来的新高。 这仅仅是开始,韩华海洋 82% 的关键部件依赖中国供应,LNG 船所需的殷瓦钢更是 100% 来自中国宝钢。 有测算显示,若转从日本或欧洲采购,单船成本将上涨 23%,原本盈利的驱逐舰项目会直接陷入亏损。 现代集团内部评估,要是制裁扩大到韩国本土企业,整个韩国造船业全年营收将减少 340 亿美元,相当于总营收的 37%。 更让韩国尴尬的是美国的冷漠态度。李在明心心念念的半导体关税豁免,美方始终只字未提,反而在推进 “芯片法案 2.0”,要求获得补贴的企业不得与中国开展先进制程合作,这无疑给韩国半导体产业再添一道枷锁。 高盛的预测更是雪上加霜,若同时失去中国造船供应链和半导体市场,韩国 2026 年 GDP 增速可能跌破 1.5%,这对正在复苏的韩国经济来说堪称致命打击。 制裁次日,中韩自贸区指数就跌至 2449.76 点,现代集团紧急暂停了与美军相关的 LNG 船投标,生怕被牵连其中。 李在明原本计划在庆州 APEC 会议上推动的贸易便利化议题,也因为这步错棋没了底气。急于补救局面的他, 10 月 15 日通过人事案,任命卢载宪为驻华大使。 作为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并无外交官履历,只能寄望借 “文化纽带” 来缓和关系。卢载宪声称要以“愚公移山”精神推动中韩关系。 但其在相关事件后采取的补救措施,置于实际情形中,不免给人一种徒劳无功、苍白无力之感,难以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RCEP 生效后,双方 86% 的产品实现互免关税,汽车零部件、化工、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互补性极强。 威海与仁川联袂推行的“双城双馆”模式,已发展了整整十年,见证着两地的紧密合作与共同进步。期间,举办超320场经贸活动,拉动进出口额达10亿美元。 李在明一边谴责明洞反华示威损害中韩关系,呼吁吸引中国游客,一边又用官方行动破坏合作基础,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实在让人费解。 国家间的合作讲究的是相互尊重与坦诚相待,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破坏却只在一念之间。李在明的冒险站队,不仅没能解决韩国的困境,反而让本国经济陷入更大的风险。 中韩关系稳健向好发展,不仅契合两国人民的根本福祉,亦为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是维护地区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希望韩国能认清形势,摒弃冷战思维,回到理性合作的轨道上来。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 “选边站” 的投机行为,最终都只会得不偿失。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向美国递投名状的韩华海洋被中方制裁,它究竟干了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