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是他最“小”的成就?听起来夸张,但有道理:他确实得过诺贝尔物理奖(1957年),是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简单说,就是打破了物理学界一个根深蒂固的“左右对称”观念,证明在微观世界,“左”和“右”不完全一样。这非常了不起! 但是!物理学界普遍认为,他另一个没得诺奖的工作——“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简称“杨-米尔斯理论”)比得诺奖的那个贡献更重要、更基础、影响更深远!这才是他真正封神的成就。 “杨-米尔斯理论”牛在哪?(尽量说人话):它像一套“万能公式”的架子:你可以把这套理论想象成一个极其强大、极其精密的框架(或者说“模具”)。后来几十年里,物理学家们发现,描述自然界三种最基本的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都能完美地“套”进杨振宁和米尔斯搭建的这个框架里! 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基于杨-米尔斯理论建立起来的“标准模型”,是目前人类理解物质最基本组成(夸克、电子等)和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除了引力)的最成功、最精准的理论。我们所知的微观世界运行规则,很大一部分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意义有多大?这么说吧,没有杨-米尔斯理论,现代粒子物理学(研究宇宙最小最基本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它为后来至少好几个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是真正的“开山祖师爷”级别的贡献。 后半生的宝贵贡献。回国效力,培养人才:他晚年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定居,在清华大学担任重要职务(如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他把世界顶尖的眼光和资源带回来,亲自指导学生搞研究、邀请世界级大师来华交流、为中国的科研发展(特别是理论物理)出谋划策、捐钱捐物。这份心力和推动,对提升中国基础科研水平贡献巨大。 杨振宁先生相当牛,诺奖就是证明。但更牛的是他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这就像是给物理学家们打造了一把打开微观世界最核心秘密的“万能钥匙”。后来那些解释宇宙基本粒子和作用力最重要的大发现,很多都是靠他这把“钥匙”才成功的。没有他这个基础工作,很多诺奖成果可能都无从谈起。再加上他后半生倾尽全力帮助中国科学发展,所以说他的贡献“远超诺奖”,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事实!
诺奖是他最“小”的成就?听起来夸张,但有道理:他确实得过诺贝尔物理奖(1957年
云瀚四海
2025-10-21 14:42: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