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0-21 17:56:06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是回头翻2017年的新闻,能看到中国电磁技术大牛马伟明院士在央视节目里说的一段话,当时不少人还以为是学术圈的“嘴仗”——“美国在航母电磁弹射领域虽然抢先用上了,但没真正搞明白原理,急着上马大项目,风险会很大”。如今再看这话,简直像拿着放大镜看透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命门,一字一句全成了现实。 谁还记得福特号当年开工时的排场?2005年铺设龙骨那会儿,美军吹得天花乱坠,说这是“跨时代海上巨无霸”,预算从17亿美元起步,结果越造越没谱,最后硬生生烧到了170多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得上千亿,堪称“海上吞金兽”。 2017年正式服役时,白宫还特意办了盛大仪式,可没等美军高兴多久,这航母就露出了“试验田”的真面目,一身高科技装备没一样靠谱的,说是服役,其实跟“服了个假役”没区别。 最让美国海军头疼的正是马伟明院士点出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当初美军拍着胸脯说,这套系统能比传统蒸汽弹射更省能耗,还能精准控制力度,从轻型无人机到重型战斗机都能弹,舰载机出动效率能提一大截。 可真到测试时,脸打得啪啪响——美国海军本来要求平均4166次弹射才出一次故障,结果2020年实测时,平均181次就崩一回,一次电力控制模块失灵,直接让弹射器停摆好几天,飞行任务全泡汤了。就算到了2025年,这毛病也没根治,故障间隔勉强提到400次,离目标还差着十倍的距离,等于说舰载机飞不了几次就得停下来修设备。 更糟的是除了电磁弹射,福特号另外三大“明星系统”也全是坑。先进阻拦装置本该温柔接住降落的飞机,结果高频使用时液压故障和刹车失灵成了家常便饭,到2020年都没完成全部认证; 11部先进武器升降机是为了快送弹药设计的,可服役时没几个能用,直到2020年才勉强通过6部,剩下的要么调试要么停摆,船员只能靠手搬弹药,作战节奏全被打乱。 就连双频雷达都因为电磁兼容性差,被海军琢磨着要换成老款单频的,这些问题还不是在战场上发现的,全是在港口调试时就崩了的,想糊弄都没法糊弄。 其实早在2016年,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就警告过,在福特号上同时堆23项未成熟技术是“高风险玩法”,可美军压根没听。 他们一门心思想搞“代际碾压”,觉得没人能追上自己,就跳过了技术过渡和模块化试验,直接把所有新系统往一艘船上装,结果系统间接口混乱、电力负荷乱套,舰体造好了,系统还没调试好,只能边造边试,返工成了常态。这哪是造航母,分明是拿百亿美金当儿戏,难怪马伟明院士会说他们“没真正搞明白原理”。 可更要命的是这锅还不止技术团队要背,背后全是制度和产业的烂摊子。美国航母设计通常开工前5到7年就定死了,福特号出问题时,后续的肯尼迪号、企业号都造得差不多了,想改设计都没法改,只能照着错的抄,结果一艘接一艘掉坑里。 国会的拨款机制更逼得造船厂停不下来——要是延期或重构,预算就冻结,还得查政治责任,造船厂索性硬着头皮交差,哪管军舰好用不好用。加上福特级牵扯数百家承包商,换个系统就得重签合同,利益牵扯比工程本身还复杂,就算知道错了也没法回头。 这背后还有个更深的坑:美国工业体系早就空心化了。冷战后工厂全往海外迁,本土造舰产业链快断了,船用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才41%,好多部件得靠进口,出了问题连个备选供应商都没有。 现在美军也急眼了,福特号明明没形成完全战力,却硬着头皮派去海外部署,纯属带病上岗撑面子。五角大楼私下给船厂施压,可问题堆了一堆,根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反观中国这边,福建舰造价才70亿美元,不到福特号的一半,电磁弹射却稳得很,2024年海试8天就完成关键测试,舰载机出动量能追平福特号。 这倒不是说中国技术突然超车,而是没犯美国那种急功近利的错——先在地面把技术吃透,再在成熟平台上创新,避开了“边造边试”的坑。马伟明院士2017年就说过,电磁弹射十年内会取代传统技术,现在看,中国踏踏实实地做到了,而美国却用百亿美金证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如今再回头看福特级的困境,哪是什么“技术意外”,分明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只算利益账、不算技术账,加上工业空心化拖后腿的必然结果。马伟明院士的预言,与其说是“猜中了”,不如说是看透了他们急功近利的本质。 这百亿航母成了烂尾工程,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再强的技术野心,要是脱离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和理性的发展节奏,最终只能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0 阅读:144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