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乌克兰又换了攻击目标,让俄罗斯彻底摸不着头脑了,乌克兰居然深入俄罗斯1500

烟雨评社 2025-10-21 18:50:22

这次乌克兰又换了攻击目标,让俄罗斯彻底摸不着头脑了,乌克兰居然深入俄罗斯1500公里,去打击俄罗斯的一座天然气处理工厂,这次乌克兰出动了45架无人机,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俄罗斯防空部队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乌克兰无人机可以远程奔袭1500公里,打击俄罗斯纵深的民用目标。 这次被攻击的天然气处理工厂,位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是俄罗斯西南部重要的能源枢纽之一。这座工厂主要负责处理来自里海地区的天然气,经过提纯、加压后,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到俄罗斯国内的工业城市。 另一部分则出口到中亚国家,每天的处理能力能达到 8000 万立方米,占俄罗斯西南地区天然气处理总量的 12%。 工厂周边原本部署了两层防空系统,外层是 “S-300” 防空导弹,内层还有 “铠甲 - S1” 近防系统,按道理说,这样的防御配置足以应对一般的空中突袭,可乌克兰的无人机群还是突破了防线,可见这次行动策划得有多周密。 乌克兰出动的 45 架无人机,并非都是同一种类型,而是经过了 “高低搭配” 的组合。其中 30 架是改装后的 “海鹰 - 10” 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原本是用于侦察的,这次被加装了小型爆炸装置,主要负责吸引防空系统的火力,充当 “诱饵”。 另外 15 架则是更先进的 “旗手 - TB2” 无人机,携带的是高爆弹头,专门针对工厂的关键设备发起攻击。行动开始时,30 架 “海鹰 - 10” 先从不同方向飞向工厂,故意暴露行踪,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果然被吸引,集中火力拦截这些 “诱饵” 无人机。 就在防空系统忙于应对的间隙,15 架 “旗手 - TB2” 从低空快速突防,精准命中了工厂的天然气压缩机房和控制系统机房,导致工厂的核心设备受损,处理作业被迫暂停。 从距离上看,1500 公里的突袭距离对乌克兰无人机来说可不是件容易事。为了让无人机能飞这么远,乌克兰对无人机进行了多项改装,比如更换了更大容量的电池,还在机身下方加装了副油箱,同时优化了导航系统,采用 “卫星 + 惯性导航” 双模定位,避免被俄罗斯的电子干扰影响航线。 而且,这些无人机并非直接从乌克兰本土起飞,而是先被运到靠近俄罗斯边境的第三方区域,再从那里分批起飞,这样既缩短了无人机单独飞行的距离,也降低了被俄罗斯提前发现的概率。 有消息称,乌克兰还在沿途设置了多个临时信号中继站,确保能实时控制无人机,调整飞行轨迹,应对突发情况。 这次攻击对俄罗斯的影响不小。工厂暂停运转后,俄罗斯西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立刻出现缺口,当地的几家大型钢铁厂因为天然气供应不足,不得不减产 30%,一些居民小区的供暖压力也有所增加。 更关键的是,这座工厂还是俄罗斯向中亚出口天然气的重要节点,供应中断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不得不紧急寻找替代气源,短期内推高了中亚地区的天然气价格。 俄罗斯方面虽然很快启动了应急方案,调派维修团队抢修受损设备,但根据俄罗斯能源部发布的消息,工厂要完全恢复正常运转,至少需要两周时间,这期间的能源损失难以估量。 俄罗斯之所以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乌克兰这次的目标转换太突然。之前俄罗斯的防御重心主要放在军事基地、军火库等传统目标上,没想到乌克兰会把矛头转向能源设施。 而且 1500 公里的距离,超出了俄罗斯对乌克兰无人机攻击范围的预期,防御部署相对薄弱。这次事件后,俄罗斯已经开始调整防空策略,在国内重要的能源设施、交通枢纽周边,加派了防空部队,还升级了电子干扰设备,防止类似的突袭再次发生。 乌克兰选择攻击天然气处理工厂,其实也有自己的考量。能源设施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柱,打击这类目标能直接影响俄罗斯的经济收入和国内民生,从而对俄罗斯形成压力。 同时,这种深入腹地的突袭,也能向外界展示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提升己方的士气,争取更多国际支持。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次行动确实达到了让俄罗斯 “摸不着头脑” 的目的,也打乱了俄罗斯的防御部署,为乌克兰后续的行动争取了更多主动权。 信源:俄罗斯能源部官网:《伏尔加格勒州天然气处理工厂受损情况通报》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