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农夫与蛇?!”湖南沅江,18岁炒货店老板好心帮顾客人兑换5万元现金,万万没想到,一个多月后,被对方拿着转账记录以欠钱不还为由,告上法庭。不仅如此,不少人还不相信他,认为他才是个骗子,名誉和生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过好在法院审理后,还了其清白。 湖南沅江南大镇的秋风吹过街头,曹某的炒货店门口飘来淡淡的焦糖香,货架上的瓜子袋落了层薄灰,指尖一摸就是一道印子。 店前的空地上,几名工人正搭着红色戏台,锣鼓声偶尔响起,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戏台旁的横幅写着“澄清事实共筑信任”,边角已经被风吹得发毛,这是18岁的曹某花了三天时间才定好的文案。 这场即将开演的公益演出,花光了他炒货店一两个月的纯收入。 没人想到,这个刚高中毕业的创业者要靠一场花鼓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这一切的起因,只是一次好心的现金兑换。 2024年10月,曹某拿着家人凑的8万元启动资金开了这家炒货批发店。 乡镇进货常要现金,他总在保险柜里备着5到8万备用金,这成了街坊邻里应急的“方便柜”。 当年12月底,常来批发瓜子的刘某突然上门,说超市要付年货货款急缺现金,镇里ATM机又坏了,想换5万元。 看在两个月的合作情分上,曹某没多想就答应了。 刘某分两笔转来5万元,他核对到账后从保险柜取出现金递过去,全程被店里的监控拍了下来。 谁也没提写收条,转账也没备注用途,毕竟在小镇的熟人社会里,这样的“默契”曾是常态。 三天后,刘某又以发工资为由借走5000元,曹某依旧没要借条。 然而在 2025年2月,法院传票的到来撕碎了这份“默契”。 刘某拿着转账记录起诉曹某,说那5万元是借款,要求立即归还。 消息像长了翅膀在镇上传开,“年轻人看着老实,没想到是骗子”的议论声涌进曹某的耳朵。 老主顾路过时会刻意低头绕开,以前总来唠嗑的张婶见了他就转身走,三家合作超市当天就终止了供货。 曹某的店不得不停业,货架上的花生开始发潮,他白天抱着监控硬盘跑法院,晚上就坐在空店里发呆,连春节都没敢回家。 就在曹某快要撑不住的时候,法院的开庭通知来了。 2025年6月一审开庭,他提交了监控录像、供货合同和聊天记录。 监控里清晰拍着现金交付的画面,聊天记录里全是进货沟通,压根没提“借钱”的事。 法院审理认为,大额借款没有借条、没约定利息,不符合乡镇借贷惯例,驳回了刘某的诉求。 刘某不服上诉,8月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还判他承担全部诉讼费。 胜诉的判决书攥在手里,曹某却哭了。 店门口的公告栏贴了判决书,可路过的人大多只是扫一眼就走,没人主动过来搭话。 法律还了他清白,可人心的疙瘩没解开。 于是他咬牙拿出三四万元积蓄,找了当地的花鼓戏剧团和腰鼓队,把自己的经历改成了小戏本。 为了合规,他提前跑了派出所和应急管理局报备,反复跟剧团强调“一定要把换现金的细节演清楚”。 演出当天,镇上来了不少人,摆摊的小贩、开饭馆的老板挤在戏台前。 花鼓戏开场,演到“刘某”拿着转账记录要钱时,台下有人骂出声;看到“曹某”拿出监控证明清白,人群里响起掌声。 曹某站在戏台边,看着戏里的自己,想起当初对着监控哭着找证据的日子,声音有点发颤。 但曹某也没停下维权的脚步,他打算等演出热度过去,就对那5000元借款提起诉讼,还想问问警方刘某的行为算不算虚假诉讼。 法律人士指出,要是刘某真的捏造借贷事实,可能涉嫌虚假诉讼罪,要承担法律责任。 戏台已经拆了,但“澄清事实共筑信任”的字迹似乎还印在街头。 当好心有了凭证的保护,当委屈能靠法律化解,这份善意才不会被辜负,这或许就是这场特殊演出最珍贵的意义。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湖南刘女士怀着6个月身孕时,没领证的男友跑车出事没了,事后80万赔偿款全进了公公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