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不用陪我。”保安说:“不是陪你,是盯着你!”单霁翔这才知道,故宫的库房为了保护文物安全,不允许一个人进入,哪怕你是院长也不行。 那是2012年年底,单霁翔刚刚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不久。 某天,他要第一次亲自去库房看看那些国家级文物的真实存放情况,他一脚踏进那片灰暗而宁静的区域,身后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 保安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他愣住了。 这个细节,虽小,却足够震撼,他后来回忆,这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故宫的文物安全制度有多“硬核”:哪怕你是故宫的掌舵人,也不能独自进入文物库房。 这不是对他的不信任,而是对制度的绝对信任,而这件小事,也成了单霁翔改革故宫的起点。 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遥控指挥”,而是穿上布鞋,一双又一双地穿破,亲自丈量这座古老宫殿的每一寸土地。 五个月时间,他走遍了故宫70多万平方米的每个角落,9000多间房屋,一个不漏。 他不是简单地“巡视”,而是带着任务——清点186万余件文物的真实状态。 故宫里到底藏着多少宝贝? “文物不能只是数字,它们是活的,是有性格的。”他说。 走过斑驳的红墙,探进昏暗的库房,他看到兵马俑像伤兵一样斜躺着,瓷器被布套蒙着头,雕塑在角落积满灰尘。 90%的文物从未见天日,它们像被遗忘的孤儿,藏在黑暗中,沉默、不语。 这不是命运,这是管理的问题,他暗下决心:不能让这些国宝只活在库房里。 改革开始了。 他重新规划展区,把武英殿改造成陶瓷馆,慈宁宫成了雕塑馆,延禧宫成了修复工坊。 故宫的开放面积,从原来的30%逐步扩展到如今的80%以上,游客可以走的路变多了,能看的展品也翻了几倍。 而这些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硬仗。 高玄殿周边,曾被非法占用60年,成了钢架棚户区,59栋违建,135个临时建筑,600人食堂,全都盘踞在皇城深处。 这些“钉子户”不是简单地搬一搬就行,需要协调、谈判、甚至强制执行。 他顶着压力,花了整整4个月清场,最终,高玄殿重见天日。 “文物得有家,观众得有道。”他说。 当空间被腾出来,另一个问题又摆在面前: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他想到了文创。 传统印象中的故宫,是严肃的、高冷的,像个不苟言笑的老学者,但他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文物“卖萌”、让历史“说话”。 于是,康熙“摆笑”表情包火了,故宫口红成了爆款,连水果叉都能设计成龙凤造型,卖到脱销。 2017年,故宫文创营收突破15亿元,成为全国文博系统的商业化标杆,这一切,都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文化传播的另一种形式。 文创做的好,不是把国宝拿来变现,而是让它们走进年轻人的生活里。 可以不用懂清代历史,但可能会爱上一个清宫图案的手账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缠枝莲纹”,但会被那支口红的包装设计吸引。 这才是文化的现代化。 除了文创,他还推出了《故宫日历》。 这本曾经只供内部使用的日历,在他的策划下变成了全国热销的文化产品。 出的四个版本中“青春版”最特别——它以“掌上跑马影院”的概念,分四章讲述马文化,用图像、插画和故事,串起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很多人说,这哪像一本日历?简直像一本每天更新的“文物百科”。 但他知道,这种方式,才是与年轻人对话的捷径,文化传承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共鸣。 单霁翔这一系列的动作,让故宫从一个“高冷”的文化地标,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故宫”。 参观人数连续破纪录,2019年达到193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他自己,也从一个“守门人”,变成了“文化商人”、改革者、讲述者。 他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开放”或“修缮”,而是一次深层次的文化理念转变——从“守护文物”,到“让文物说话”;从“禁止触碰”,变成“走进生活”。 故宫的库房,不是普通仓库,而是国家的文化“金库”,它们不属于任何个人,哪怕你是院长,也不能“特权通行”。 正因为有这样的铁律,才有了今天的故宫,才有了文物的延续。 单霁翔的伟大,在于他没有被规则困住,而是在规则之内,找到了一条最有生命力的改革之路。 文化的传承,不是静止的、封闭的,而是要不断被激活、被传播、被年轻人重新理解。 故宫的墙可以高,门可以厚,但文化不能关在里面。 单霁翔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设计激活传统,用制度守护文物,用创意连接大众,他不是“破坏者”,而是“修复者”;不是“颠覆者”,而是“再造者”。 如今的故宫,不再只是皇帝的宫殿,而是全国人民共享的文化空间。 文化的保卫战,从来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真正的守护者,必须先被规则“盯着”,才能有资格去“唤醒”沉睡的文明。 信源: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不用陪我!保安:不是陪你,是盯着你!——中国网资讯
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不用陪我。”
老阿七说史
2025-10-22 11:47:36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