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能看到希望!82岁奶奶“驯服”无人机,从50亩到610亩,1亩地收1000斤水稻,六年前,她跟着孙子学会操作无人机,如今成为村里最酷的“新农人”。 十月的安徽桐城老梅村,田埂上站着位老太太,头发白了些,但腰板挺得直,手里攥着个黑盒子 —— 那是无人机遥控器。 手指轻轻一按,无人机 “嗡” 地就飞起来了,顺着田垄走,洒水施肥一点不含糊。 这老人叫戴淑英,今年都 82 岁了,现在在村里,比年轻人还受欢迎,大家都喊她 “新农人”。 六七年前,那时候她孙子王甜甜,就包了 50 亩地,忙起来脚不沾地,饭都得端到田埂上吃。 戴淑英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年轻时在生产队当记账员,插秧、割稻、打谷,哪样都不含糊,是出了名的能干人。 看着孙子累得直揉腰,她心里不是滋味,没想着在家歇着享清福,反而盯上了孙子手里的无人机。 周围人都劝她:“老戴啊,你都八十了,手机上的字都得眯着眼看,还学这高科技?别到时候机器没弄明白,再摔着自己。” 可戴淑英不听这套,她总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会才丢人呢!” 跟着孙子学,先认遥控器上的按钮,哪个是起飞,哪个是返航,再学看屏幕上的数据,什么时候该转弯,什么时候该撒肥。 第一天学,她就敢让孙子在旁边看着,自己上手试。没几天功夫,这无人机在她手里,就跟使唤了几十年的锄头似的,顺溜得很。 现在你再去老梅村,常能看见戴淑英的身影:站在田边,眼不花手不抖,无人机在天上飞,她在地上指挥,那叫一个默契。 她孙子的地,也从 50 亩扩到了 610 亩,这背后,戴淑英的功劳可不小。 搁以前,这么大片地,光打药就得好几个人背着药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累得满身汗不说,还撒不均,有的地方多了,有的地方少了。 现在好了,无人机一飞,一小时就能管几十亩地,撒得又匀又准,农药还能省不少,真是 “事半功倍”。 除了无人机,戴淑英还会摆弄收割机、挖土机,连智能手机都玩得溜。她常跟村里人说:“别觉得老了就没用,新东西学一点,日子就有意思一点。” 她手机里存着好几个农业 APP,今天看明天的天气,明天查地里的庄稼有没有病虫害,比不少年轻人都上心。村里人都说:“老戴这心态,比三十岁的人还年轻,真是‘人老心不老,越活越精神’。” 可能有人觉得,一个老太太会用无人机,这就是个新鲜事。以前老梅村,不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地里的活儿没人干,有些田都荒了,长了半人高的草。可现在不一样了,像戴淑英这样的老人,还有她孙子这样的年轻人,都愿意留在村里种地,还带着新家伙、新法子回来。 就说桐城的智慧农业产业园,里面装了 846 个传感器,地里的温度、湿度,庄稼缺不缺水、缺不缺肥,传感器都能测出来,再用计算机远程调控。 以前种番茄,一亩地能收几千斤就不错了,现在在产业园里,一平方米的产量就是传统温室的 6 到 8 倍。 不光产量高了,还能让上百人有活儿干,村集体每年都能多赚 20 万元。这可不是嘴上说说的变化,是实实在在能看见、能摸到的好处。 以前种地靠经验,天旱了只能盼着下雨,病虫害来了只能干着急,犁田靠牛,割稻靠刀,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收成还不一定好。现在不一样了,机器能帮着犁田、插秧、收割,无人机能打药,连手机都能管种地,真是 “科技进田间,农民少流汗”。 山东的智慧农场,无人收割机一小时能收三四十亩地,比十几个人干活还快;播种的时候用精量播种机,出苗率能到 99%,不用再费劲补苗。 北京的温室里,智能机器人能授粉、育种,以前培育一个新品种要五年,现在一年就能成。 这些变化,不光让种地变得轻松,更让农民觉得,种地不是没奔头的事儿,是真能赚到钱、看到希望的活儿。 戴淑英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暖,不只是因为她八十岁还能学新东西,更因为她让大家看到,种地不再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没小钱” 的苦差事,而是有奔头、有机遇的好营生。 以前年轻人不愿回村种地,觉得没前途,现在不一样了,科技让种地效率高了,规模能扩大了,赚的钱也多了,自然有年轻人愿意回来。 安徽亳州有个 95 后姑娘叫姜晓娜,以前是做美甲的,后来回到村里当农机手,跟着农机队跨区作业,跑遍了十几个省份,一年能赚不少钱。她说:“以前觉得种地没面子,现在才知道,靠自己的手艺和机器种地,比在城里打工还踏实。” 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愿意学、愿意干,就能跟上时代;土地也从不亏待人,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好收成。
真是服了,俄军无人机炸出了惊喜!一架俄军Fpv光纤无人机,本想炸躲在涵洞内的乌军
【44评论】【7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