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松口给“战斧”导弹,表面看是援乌政策收紧,实则是一盘大棋的落子——安全、选举、战略重心转移,三者环环相扣。 乌克兰曾寄望“战斧”打破僵局,实现远程反击,但现实是,美国不会为他国战场需求,动用自己的战略家底。2000公里射程的确能打到莫斯科周边,可正因如此,美国更清楚:一旦这类高敏武器流入战场,不仅可能引发俄方激烈反应,更会迫使美军在其他战区做出让步。尤其是在亚太方向持续加码的当下,美军每艘潜艇、每艘驱逐舰的火力配置都需精打细算,库存冗余并不宽裕。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转变,也折射出援乌疲劳的现实。从“海马斯”到F-16,援助层层加码,但战争并未收场,美国国内质疑声日益高涨。国会的拨款博弈、选民对财政支出的敏感,都让特朗普不得不权衡:是继续“无底洞”式投入,还是把筹码握在手里换取更多政治与经济回报? 把“战斧”当作谈判工具,正是美国惯用的策略。不给,不代表永远不给,而是“可给可不给”之间掌握主动。既可以压乌克兰在矿产、农业市场开放上让利,也可能在与俄罗斯的潜在接触中作为交换条件。武器援助,从来不只是援助,而是地缘交易的一部分。 欧洲的矛盾心态也暴露无遗:既希望美国带头扛重担,又担心冲突升级反噬自身。美国一“刹车”,欧洲暂时松了口气,但乌克兰若持续承压,最终仍会回头索要更多防空系统、弹药和资金,欧洲想脱身并不容易。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缓兵之机。尽管未公开回应,但俄方必然加强西部与南部边境的防空预警体系,同时可能加快对乌关键基础设施的打击节奏,压缩乌克兰的反攻窗口。 而乌克兰,正面临信任危机——不仅在战场上,更在盟友承诺的可靠性上。军方士气、民众信心、国际谈判地位,都因远程打击能力的缺失而受挫。未来若无法获得类似武器,战场将更依赖消耗战与无人机袭扰,战略主动权愈发受限。 说到底,美国这一决定,不是对乌克兰“失望”,而是对自己全球角色的重新校准:不再单方面承担安全输出,而是强调利益对等、资源可控。在大选临近与多线战略并行的背景下,每一件武器的去向,都必须服务于美国自身的安全与政治算计。 这场“战斧”拉锯,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乌克兰能否在没有战略武器支持的情况下,稳住防线,并在外交上找到新的支点。而美国,将继续手握筹码,静观其变,等待最有利的出牌时机。
美国不松口给“战斧”导弹,表面看是援乌政策收紧,实则是一盘大棋的落子——安全、选
潘达林
2025-10-22 14:55: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