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是中国人的人,想当国民党主席,想垂帘听政,选输了,竟然怪这怪那,跳脚指天骂地,也太没风度了。 选举结束那天夜里,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灯一直没灭。郑丽文刚拿下党主席的位置,周围一片期待的气氛。没人想到,真正的麻烦并不在投票箱里,而是隔天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赵少康坐在演播室里,表情淡定,却在那些看似客观的评论背后,暗暗质疑整个选举过程。 他没有明说,却句句指向所谓的不公,坐在他身边的评论员们应声附和,这场节目变成了一场公开的 “翻案会议”。 与此同时,新主席的团队彻夜未眠,办公室的电话一刻没停。有人主张赶紧回击,把投票记录公布出来澄清一切,也有人建议先避风头,等风险过去再说。 郑丽文最后选择了稳住,她明白如果自己也在媒体上掀桌子,只会让外界看到一个支离破碎的国民党。 于是,她只让发言人发了段平静的声明,强调选举绝对公平,并呼吁大家团结准备地方选举。她的克制和冷静让人敬佩,但这份克制,也让她在赵少康的“媒体攻势”面前显得无力。 更棘手的是,那些夹在中间的党内人士。地方派系和中生代议员最怕得罪人,一边是合法当选的新主席,一边是话语权巨大的媒体人。 赵少康要是发起攻击,随时能在黄金时段点名批评。于是,很多人干脆装作没听见,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沉默让党中央的指令传不下去,整个党陷入一种僵硬的状态。 新主席的命令出不了台北,执行的人心思各异,党内的气氛比选举前还紧张。 赵少康不断强调的,是所谓的“路线调整”。他认为党走不通,是因为一直守着“一中”的老口号,让年轻人离得越来越远。他呼吁党要更开放、更贴近中间选民。 听起来像改革,实际上却是在挑战新主席的领导地位。他想靠“路线”重新掌握主动权,但这种做法让人不安。如果国民党真的丢掉了自己的立场,它还能是谁? 一旦核心价值被动摇,就算喊再多口号,也留不住根基。深蓝的支持者会离开,中间选民也不会真心信任。那不叫改革,而是自损元气。 一场好好的主席选举,本该是重整士气的机会,却变成了公开的宫斗剧。赵少康说自己是为了党好,可每一句看似“为党着想”的话,背后都是政治算计。 一个百年老党,被拖进了私人的恩怨漩涡。选举的意义,本应该是让大家在公平的规则下竞争,输了能服输,赢的人有权带方向。可现在,输的人拒绝认输,赢的人还要小心翼翼地防着背后冷箭。 一个政党如果连最基本的规则都守不住,再多的口号也没用。赵少康的态度,暴露的不只是输不起的情绪,而是这个党内部早已散乱的秩序与尊重。 外界不会记得他们斗到谁赢,只会记得国民党又一次在自己人手里跌了一跤。 她知道,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风波,而是一场考验。外有选战的压力,内有派系的牵制,任何一步都不能出错。 她也明白,比起那些表面的路线争论,要救这个百年政党,可能还得从最基本的规矩开始。因为一个连规则都不尊重的组织,无论夺得多少次选举,最终也会被自己拖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