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意外了! 美国彻底疯狂了! 日前,据德媒报道,美国正在豪赌人工智能,其国内500家大公司,快三分之一的身价都跟AI巨头绑在一起,就算美国人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东西越卖越贵,还欠着跟二战时差不多的天文数字的债,也半点没停下往AI里砸钱的脚步。 -看看这些冰冷的数字吧。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首次突破38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比例高达126.8%。这个数字比二战后的任何时候都要高,而增长的速度还在持续加快。 与此同时美国的年轻人正陷入就业困境。毕业生失业率从2023年12月的4.0%猛升至8.1%,科技行业已有超8.9万个岗位被削减。初级职位招聘信息同比下降了15%,那些本该由新人完成的数据整理、图表制作工作,正被AI大片吞噬。 然而资本的世界依然狂热。OpenAI与甲骨文签下3000亿美元合同,英伟达向OpenAI提出1000亿美元合作计划,AMD也加入了这场数百亿美元的豪赌。这些交易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剧烈反响,仅在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就为相关公司带来了合计6300亿美元的市值增长。 这场豪赌的核心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有限游戏”。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利用竞争对手间的“错失恐惧症”,成功让一家又一家公司加入牌局。当软银的孙正义与Altman在白宫宣布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时,整个硅谷陷入了集体狂热。 微软一边审慎观望,一边继续从OpenAI飙升的营收中抽取20%分成。英伟达不仅同意向OpenAI出租多达500万片芯片,甚至愿意为OpenAI的贷款提供担保。命运的捆绑从未如此紧密。 企业云服务被寄予厚望,现实却令人失望。麻省理工学院报告显示,将AI引入业务的企业中95%*并没有赚到钱。甲骨文的GPU云租赁业务毛利率仅14%,远低于公司整体业务70%的水平。 这场AI狂欢催生了奇特的金融生态。AMD向OpenAI授予认股权证,OpenAI可以每股一美分的价格购买多达1.6亿股AMD股票。这种互联网泡沫时代特征的交易重现江湖,让人不禁脊背发凉。 美国AI数据中心支出规模2025年预计达5200亿美元,但哈佛大学研究发现,这些投资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和信息处理技术推动,其他领域增长率仅0.1%。 资本狂欢的背后,普通美国人正在承受代价。Z世代求职者中近一半认为人工智能让他们的学历价值降低了。那些本该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层的年轻人,如今在职场门口徘徊不前。 高盛估计,未来大约6%至7%*的美国劳动者可能因AI自动化而失业。如果AI普及速度快于预计的10年周期,转型阵痛将更为剧烈。 这场豪赌已经停不下来。从微软、谷歌到亚马逊、Meta,四大企业围绕AI算力“砸”下640亿至1000亿美元不等的巨额现金,却缺少可观回报。 当资本狂欢落幕,真正带来繁荣的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技术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和价值创造。美国AI产业需要完成从“硬数据”到“软价值”的转变,在广泛商业场景中证明其经济价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