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关于中国空军又要大批引进伊尔-78MK-90A加油机的消息出现在不少媒体和圈子里,引发了很大关注。 据泄露的俄罗斯军工文件显示,有“东亚客户”被曝正计划购买整整20架伊尔-78MK-90A大飞机,并计划2027年前交付。 自从俄乌冲突发生之后,这三年的时间里,硬生生把俄军的产能彻底绑在了前线,好多对外订单要么延期要么被直接征用,印度订的S-400防空系统最后一批就被俄军先拿去用了,这种“截胡”操作让不少老客户犯嘀咕,订单自然跟着缩水。 西方的制裁更把路堵得严实,零部件进不来、付款渠道受限,连传统的中东客户都开始转投其他国家,俄罗斯军工企业的生产线要是再没新订单,好多车间都得面临停工风险。2020年的时候,俄罗斯的军火出口还能达到114亿美元,被战争拖得,现在居然连10亿美元都没有了,跌的都有点吓人了。 伊尔-78MK-90A的生产线就是典型,俄军自己虽然也需要,但战时现金流紧张,急着靠出口回笼资金维持运转,这时候中国递来的订单,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不仅能保住产能,还能拿到实打实的外汇,自然愿意在价格和交付上给足诚意,传闻20架订单才20亿美元,性价比比平时高得多。 更巧的是,俄罗斯的困境正好撞上了中国空军的急缺,我们眼下的加油机缺口实在等不起。 这些年歼-20、歼-16、轰-6K等具备加油能力的战机批量列装,光三代半和四代机就超过三百架,但加油机队伍却严重跟不上。 早年从乌克兰大价钱淘来的3架伊尔-78已服役近二十年,机体寿命快到极限。国产轰油-6只能带18吨油,给一架歼-16加满就空了,根本撑不起远海巡航和各种任务。 更关键的是,运油-20虽然性能先进,最大供油量能到80吨,但西飞的生产线得优先保障运输机版需求,还要兼顾预警机、电子侦察机的改装,加油型的年产峰值才十余架,想填满至少120架的终端需求,光靠国产线短期内就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这种“战机等油加”的战备压力,在台海、南海等方向尤其突出,歼-16要在外线长时间滞空,没有加油机支撑,制空窗口会直接被压缩。伊尔-78MK-90A恰恰是填补缺口的“最优解”,它的适配性比想象中更强。 这款机基于伊尔-76家族升级而来,咱们空军用了十几年俄制加油机,从地勤维护规程到加油吊舱接口,整套保障体系早就打通了。它的三个加油吊舱能同时给歼-20、苏-35、歼-16补油,每分钟输油3000升,78吨的载油量能让歼-20的作战半径直接提升50%,飞到第二岛链都有底气。 更实用的是它的起降能力,改进后的起落架能在压实土质跑道上起降,南海岛礁的简易机场刚好能用上,这是运油-20暂时难以替代的实战优势。而且通过中俄军事数据互通备忘录,它还能接入国产数据链,和空警-500实现信息共享,不再是孤立的“空中油罐”,而是体系作战的有机节点。 再说了中方此时下单,不仅能拿到国产同级装备三分之二的价格,还能锁定优先交付权—俄方已把生产线产能提升到年产8架,专门预留了出口份额,比2005年那笔拖了十几年的欠单靠谱多了。 说到底,这从来不是“买还是造”的二选一,而是“双线并行”的战略布局。采购伊尔-78MK-90A是为了抢时间,在运油-20B产能彻底爆发前补上战备空窗;而运油-20B凭借120吨的载油量,未来必然是加油机队的主力。 就像当年引进苏-35过渡,同时推进歼-20量产一样,先用成熟装备补缺口,再靠自主研发谋长远,既解了燃眉之急,又没耽误长远布局,这种“补位而非替代”的思路,正是大国国防建设的清醒与务实。 毕竟战场不会因为“国产情怀”等你,把能到手的战力先抓在手里,才算真的懂打仗、会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