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美国手里的绳子,已经勒住中国经济的咽喉;而中国手里的刀,也正对着美国的高科技命脉。只不过战场不在战壕,而在港口、芯片、能源和货币之间。 中美经贸本来是桩双赢的好买卖,中国出的工业品实在,美国来的农产品、高科技产品也吃香,几十年下来贸易额从几十亿涨到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多红火。 可从2018年起,美国主动把这桥砸出了窟窿,美国宣布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7月就先拿340亿美元商品开刀,涉及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这哪是讲道理的样子?分明是仗着优势耍横。 中国后面也顶上,对美国大豆、汽车这些商品也加征25%关税,直接打在美国农业和制造业的痛处。 可谁也没想到,这只是开始,美国后来把关税大棒挥向更多商品,连儿童玩具、服装都没放过,中国的反制清单也跟着拉长,从液化天然气到农产品一路跟进。 本想靠关税逼中国让步,结果2024年的数据,洛杉矶港40%左右的货物还在往来中美,美国造船业27%的零部件得靠中国供应,自己造船成本是中国的5倍,全球份额连1%都不到,根本没法替代中国的产能。 这种互相卡脖子又互相依赖的状态,早就成了常态。 现在港口又成了硬碰硬的战场,美国先动手,以“减少对中国造船业依赖”为由,对中国造、中国运营的船舶收高额港口费,一艘万箱集装箱船单次费用可能超百万美元,还计划2028年涨到每净吨140美元。 中国立马对等反制,对美资运营、美方持股超25%的船舶征收高额费用,一艘10万吨级美资油轮单次靠港成本直接飙到3500万元,年运营成本得多花好几亿。 美国本想逼中国船舶退出市场,没想到自己先慌了。美港口32%的吞吐量都和中国相关,洛杉矶港少了中国货物,码头就得冷清一半,不少航运公司只能绕路第三国,反而让日韩航商捡了便宜。 中国这边倒没那么慌,对美航线依赖度才18%,大不了多跟东南亚、欧洲做生意,本土造船产业链又完整,美方收费对成本影响连2%都不到,反制时还特意留了豁免条款,既守住了底线,又没把路堵死。 芯片领域的拉扯也是经典战场了,美国把芯片当成勒住中国经济的绳子,从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到不准ASML卖先进光刻机,再到禁止美国技术人员参与中国半导体项目,步步紧逼,想把中国芯片产业困死在低端。 可中国哪是那么容易被掐死的?中芯国际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涨了近三成,净利润翻了一倍多,产能利用率快到九成,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都78.1%了,汽车电子领域的出货量还在稳步提升,计划三年内让汽车类产品销售额占比达到10%。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这些设备企业也跟着起来,市值都超过百亿甚至千亿,慢慢搭建起自主产业链。 美国本想靠芯片霸权拿捏中国,结果自己的芯片企业丢了中国市场这块肥肉,高通、英特尔的营收都跟着下滑,反而倒逼中国把“卡脖子”的地方变成了突破口,这把刀算是直接架在了美国高科技的命脉上。 能源和货币的博弈藏着更深的较量,美国曾想靠能源出口拿捏中国,可中国转头就和阿尔及利亚搞起了人民币结算,奥兰阿尔泽LNG项目85%的合同金额都用人民币支付,不仅降低了汇兑成本,还让人民币闯进了石油美元的地盘。 新能源领域更狠,中国光伏、动力电池企业早就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美国虽然搞补贴想扶持本土产业,可绕不开中国的核心技术和低价产能,不少美国新能源项目偷偷用中国的组件。反过来,中国虽然还进口美国能源,但来源早就多元化,俄罗斯、中东的油气占比不断提升,美国想卡能源脖子也没那么容易。 货币上,人民币结算在东盟、中东越来越普及,美元霸权的根基被悄悄撬动,可美国又不敢真跟中国脱钩——中国持有的美债、庞大的消费市场,都是美国经济绕不开的存在。 现在再看中美经贸,早就不是谁能轻易放手的关系。美国手里的绳子确实勒得紧,可中国手里的刀也没闲着,港口、芯片、能源、货币每个战场都在拉锯。当初美国要是好好维护双赢的桥梁,也不至于闹到今天互相牵制的地步。 可现在木已成舟,两国经济缠得太死,就算想回头,那些被砸坏的环节、被逼出来的自主产业链、已经成型的博弈格局,也容不得双方再回到过去。 这场没有战壕的战争,说到底是美国打破了平衡,却又没本事彻底割裂,最后只能和中国在纠缠中继续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