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

文山史纪 2025-10-24 18:07:03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2019 年,闻泰科技花了 300 亿元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这事在当时挺受关注,因为安世是有 60 年历史的欧洲芯片巨头,做的车规级芯片全球市场份额排第二,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一辆用它的产品。 一般企业收购海外公司后,大多会直接用海外的产能,图省事也能快速运转,但闻泰没这么干,它没把希望全放在荷兰,而是有自己的盘算。 收购完成当天,闻泰就派了 20 名核心技术专家去荷兰的奈梅亨工厂,表面是学习交流,实际是拆解产线、梳理技术资料,为迁产能做准备。之后几年,闻泰陆续在东莞、淮安砸钱建超级工厂,2022 年东莞基地投产,一年能产 300 亿颗芯片,是荷兰工厂产能的 3 倍;2023 年淮安基地也落地了,专门做第三代半导体。 到 2024 年,安世全球 72% 的产能都搬到了中国,给比亚迪、蔚来这些国内车企供货的时间从 12 周缩短到 4 周,效率提高了不少。 眼看着核心产能都迁到中国了,荷兰政府坐不住了,2025 年 9 月底,他们搬出刚通过的《关键技术保护法案》修正案,把安世定性为 “国家核心战略资产”,冻结了闻泰在安世的 99% 表决权,还想通过断系统权限、停工资的方式施压,逼闻泰在控制权和技术上让步。但荷兰没想到,闻泰早就做好了准备。 早在 2021 年,闻泰就开始把供应链换成国内的了。原来芯片封测靠欧洲企业,后来改成和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合作,封测环节的国产化率从 30% 提到了 82%;原材料也换了,德国的磁芯改成宁波韵升的,封装用的环氧塑封料换成江苏汉拓的,关键辅料国产化率达到 91%。 而且闻泰还提前囤了 3 个月的核心原材料,和国内供应商签了紧急补货协议。荷兰一断系统权限,闻泰国内的备用系统立马接管;海外供应链卡住,国内链条马上顶上,一点没受影响。 更让荷兰意外的是,闻泰不光迁了产能,研发也追了上来。收购后,闻泰把荷兰工厂 60 年的技术资料都整理成手册,在上海建了半导体实验室,投了 20 亿元搞研发。 仅两年就突破了 8 英寸 SiC 衬底技术,这种碳化硅芯片模块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效率比传统芯片高不少。 闻泰做的 SiC 模块良率达到 85%,比荷兰工厂的 78% 还高 7 个百分点,2025 年 10 月已经开始给国内头部车企量产出货了。 更关键的是,荷兰研发团队 40% 的经费都来自中国基地的利润。荷兰施压后,中国基地直接停了这笔钱,荷兰的 SiC 研发立马陷入停滞。这下欧盟车企慌了,因为大众、奔驰、宝马这些车企近六成的芯片订单都靠安世的中国产能供应。 欧盟汽车协会发了警示,说要是一直管控安世,到 2026 年欧洲新能源车产量可能减少 15%,20 万人的工作要受影响。德国 16 家车企还联名给欧盟施压,要求赶紧解决问题。 荷兰本来想靠行政手段逼闻泰让步,结果发现核心产能和供应链都在中国,自己的施压没用,反而让本土车企受了连累。最后荷兰只能恢复安世的系统权限,主动找闻泰协商。 其实闻泰的这些操作不是临时起意,从 2019 年收购时就埋下了伏笔。把产能迁回国内、换国内供应链、提前建备用系统,每一步都是为了掌握主动权。 这事也说明,企业做全球生意,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把核心产能和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0 阅读:282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1

用户10xxx11

21
2025-10-25 02:19

好样的,闻泰科技。

真的假不了

真的假不了

13
2025-10-24 18:31

罢黜荷兰总公司,成立中国总公司,这才是正道

伍歌

伍歌

9
2025-10-25 09:19

中国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其实就是收购国外技术,保留壳子只是遵守规则。这下好了,可以也可以不要了,技术全成自己的了

杰哥

杰哥

6
2025-10-25 08:40

趁此给出极度难题施压荷兰豆,他不服就一直切割下去!他失去税收还得倒贴工资,然后全世界看他怎么做收尾工作!

just love me

just love me

4
2025-10-25 16:30

闻泰的老板执行力和前瞻性值得国内其他企业借鉴学习

猜你喜欢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