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利润暴跌99%,给德国上了最痛的一课! 2025年深秋,保时捷三季度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26 20:31:53

保时捷利润暴跌99%,给德国上了最痛的一课! 2025年深秋,保时捷三季度财报的出炉。这家以豪华与性能著称、单车售价动辄60万以上的车企,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仅余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狂泻99%。 这样的盈利水平,甚至不及一家中等规模制造工厂的季度收益,昔日高高在上的豪车巨头,如今为何陷入如此窘境?答案早已写在中方市场的成绩单上,更藏在德国对华政策的失算之中。 中方曾是保时捷最坚实的“利润提款机”,全球每卖出三辆保时捷,就有一辆驶向中方的道路。2021年,保时捷在华销量峰值达到9万辆,中方市场稳稳占据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宝座,为其贡献了近三成的全球利润。 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仅为32000辆,较去年同期暴跌26%,连续三年的下滑趋势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跌幅逐年扩大,呈现出加速溃败的态势。 回溯这几年的销量曲线,更是触目惊心:2022年销量降至9万辆,2023年滑落至7万辆,2024年进一步探底至5万辆,与2021年的峰值相比,销量几乎腰斩。曾经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如今已跌至保时捷全球第三大市场,被美国和欧洲市场相继超越。 保时捷自身也在财报中坦言,利润大幅下滑与中方市场的低迷表现及关税支出直接相关,这份官方表述,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承认。一方面,总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已白热化,本土品牌的崛起形成了对传统豪华品牌的围追堵截。 反观保时捷,电动化转型迟缓,旗下Taycan被消费者诟病为“百万级老年机”,存在续航虚标、车机卡顿等问题,与国产新势力的技术迭代速度相比,明显落后不止一个身位。 年轻消费者的购车理念早已从“品牌崇拜”转向“科技体验”,保时捷的“机械情怀”在新时代的科技浪潮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更关键的是,德国政府一系列对华不友好的言行,彻底寒了消费者的心。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计划访华前夕,发表了诸多对华极不友善的言论,字里行间充满偏见与指责。最终其访华行程被迫推迟,看似是外交层面的小插曲,实则反映出德国对华政策的摇摆与短视。 消费者的钱包是最诚实的投票器,德国或许没有意识到,在全球化时代,经贸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政治上的敌意必然会传导到经济领域,最终买单的还是德国的企业和民众。 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德国汽车产业在我国市场遭遇瓶颈的缩影。大众集团作为保时捷的母公司,2024年在中方市场销量同比下滑9.5%,净利润暴跌30.7%,营业利润下降15%,其推出的ID系列电动车未能达到预期销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对华政策的负面影响。 德国汽车产业是其经济的支柱,而我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德国车企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失去我国市场的支持,德国汽车产业的辉煌必将难以为继。“唇亡齿寒”的道理显而易见,德国看似是在维护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实则是在亲手摧毁德国企业多年在我国市场建立的良好基础。 保时捷利润暴跌99%的数字,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德国政客。他们总以为可以在政治上获利,在经济上继续从中国市场获利,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与傲慢,终究会被现实狠狠教训。 没有相互尊重的前提,再强大的品牌也难以长久生存,保时捷的例子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保时捷的利润滑铁卢,是一堂生动且昂贵的课。 它告诉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早已深度绑定,任何试图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是国与国相处的正道,也是企业在全球市场长久发展的根基。 德国能否吸取教训,及时调整对华政策,重新赢得中国市场的信任,不仅关乎保时捷的未来,更关乎德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这个答案,终将由德国自己来书写。

0 阅读:46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