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这一次是真的忍无可忍了。在结束以色列之行、准备登机离开时,他面对镜头直言不讳:“我个人对此的感受是一种侮辱,这完全是个极其愚蠢的政治噱头。”他斩钉截铁地强调,约旦河西岸绝不会被以色列吞并,“我们绝对不会同意这样做”。 说起这事儿,得从上周以色列议会的那场投票说起。2025年10月22日,以色列议会克内塞以25票赞成对24票反对的微弱多数,初步通过了两项法案。一项是扩展以色列主权到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另一项是把耶路撒冷附近的马阿勒阿杜明定居点合法化。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象征性表决,而是实打实的立法步骤,虽然还需要三次正式审议才能生效,但已经够让国际社会炸锅了。投票那天,正好赶上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以色列访问的关键日子,他本来是来谈加沙停火的,这下子直接把节奏搅黄了。大家都知道,以色列右翼势力一直盯着西岸这块地,定居点扩张是老问题,但这次时机太敏感,摆明了是冲着美以关系来的。 万斯的这次访以,本质上是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延续。特朗普上台后,推动的“20点计划”焦点是加沙重建、人质释放和停火框架,目的是稳住阿拉伯盟友,同时给以色列安全保障。但西岸吞并这事儿,早在一个月前特朗普就撂话了:要是敢动,美国所有支持都得撤。这不是空谈,美国每年给以色列的军援高达38亿美元,涵盖铁穹系统和F-35战机等关键装备。万斯作为副总统,亲自飞过去,就是为了敲定细节,顺便安抚内塔尼亚胡的联合政府。可没想到,议会右翼议员贝扎勒尔·斯莫特里奇他们这帮人,直接在万斯脚底下点火。斯莫特里奇是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领袖,内塔尼亚胡的联盟伙伴,但这次投票连利库德集团内部都炸了,他们公开说这是反对派的政治挑衅,专为访客期间添堵。内塔尼亚胡办公室赶紧出来灭火,称政府不支持,但这掩盖不了右翼施压的现实。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占议会多数,内塔尼亚胡为了保位子,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结果闹成这样。 万斯的反应来得快而狠。10月23日,他结束行程前直球输出,把投票叫作“愚蠢的政治噱头”,还说自己个人觉得受辱。这话听着接地气,但分量重,因为它直戳美以联盟的痛点。美国立场一贯是反对西岸吞并,这不是万斯个人情绪,而是特朗普政府的红线。紧接着,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就跟上,24日飞到以色列,警告说这会威胁加沙停火协议。鲁比奥的行程本是为巩固停火而来,现在变味成危机管理。特朗普本人也没闲着,通过白宫声明重申:吞并等于丢掉美国全部支持。他特别提到,对阿拉伯国家的承诺不能食言。这套组合拳,逻辑清楚,先外交施压,再军援威胁,目的是让以色列冷静。说白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是平衡以色列安全和阿拉伯稳定,吞并西岸会让埃及、约旦这些盟友翻脸,影响整个地区防务格局。想想看,加沙停火刚有点苗头,西岸再乱,哈马斯和真主党就得借机抬头,美国的军舰和情报支持都白搭了。 国际社会这边的反弹,更像是一场集体围堵。埃及和约旦带头,联合阿拉伯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15国一起发声明,直指法案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2334号决议。那决议是2016年通过的,明确谴责定居点扩张非法。国际法院更早就有咨询意见,认定以色列对西岸的占领不合法。这不是新鲜事儿,巴勒斯坦人从1967年六日战争后就控诉占领,但这次有美国高官公开站队,声势大了。哈马斯也没客气,发言人说这是殖民吞并的阴谋,西岸的巴勒斯坦属性谁也抹不掉。欧洲那边,欧盟官员低调但坚定,重申两国有方案不能变。甚至一些以色列媒体如《国土报》都批评议会投票是内塔尼亚胡失控的表现。整体看,这波谴责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法律和现实:西岸有300多万巴勒斯坦人,吞并等于永久化冲突,美国的维和努力全泡汤。 内塔尼亚胡的处境最尴尬。他一边得应付右翼盟友的压力,斯莫特里奇他们公开说要继续推法案,一边又得哄美国大佬。结果,24日下午,他就宣布暂停立法进程,避免火上浇油。但这暂停听着像权宜之计,议会右翼没消停,利库德内部也分裂。内塔尼亚胡在采访里说以色列是主权国家,有权决定事务,但私下里,他得掂量军援的份量。特朗普的警告不是开玩笑,上次2019年吞并戈兰高地,美国默许了,但西岸规模大多了,牵扯阿拉伯世界整体。X平台上,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美以裂痕的信号,也有人觉得内塔尼亚胡在玩火,自以为美国离不开以色列。现实是,美以联盟虽铁,但不是无条件。以色列经济靠高科技,军事实力强,但中东孤掌难鸣,没有美国后盾,面对伊朗和真主党的导弹雨,就得掂量了。 这事儿对中东格局的影响,还得慢慢看。短期内,加沙停火谈判得延后,鲁比奥的访问就是补救。长期说,西岸问题一直是巴以冲突的雷区,吞并法案一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压力山大,可能会转向伊朗求援。美国这边,特朗普政府想重塑中东和平,但右翼以色列的动作,总在拆台。万斯的表态,其实是给内塔尼亚胡上紧箍咒:别把盟友当提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