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说实话,谁愿意看别人脸色买东西啊?巴西、阿根廷说涨价就涨价,咱进口企业疼得慌,2022 年光进口成本就比 2020 年多花了 1594 亿,这钱谁不想省下来。 可没办法,国内的缺口实在太大了,去年进口 1.05 亿吨,国产才 2065 万吨,十斤里有八斤三两都得靠外国大豆兜底,这 83.57% 的依存度可不是说着玩的。 先说说耕地的事儿,这是最核心的难题。咱国家 18 亿亩耕地红线得守死,主要得种水稻、小麦、玉米这些主粮,人是铁饭是钢,主粮绝不能出问题。大豆和玉米是 “冤家”,都得占旱田,还基本是同个季节种。 东北老农都算过这笔账:种一亩玉米能收 1200 斤,卖 1800 块;种大豆顶多收 300 斤,就算卖 6 块一斤也才 1800 块,可大豆施肥、除草的人工成本还更高,算下来不如种玉米划算。 前两年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亩地能同时种玉米和大豆,可就算这样,全国推广了 5600 多万亩,一年也才多收 150 万吨大豆,跟上亿的缺口比还是杯水车薪。 再说说咱为啥要吃这么多大豆,可不是光为了磨豆浆、做豆腐。去年全国吃了 1.15 亿吨大豆,其中 80% 以上都拿去压榨了 —— 榨出豆油供咱炒菜,剩下的豆粕全给猪牛羊当饲料。 咱现在日子好了,天天要吃肉蛋奶,一头猪从断奶到出栏得吃 60 斤豆粕,一斤鸡蛋得用 2 两豆粕,没有豆粕,肉蛋奶就得涨价,这都是连锁反应。 有人说能不能用别的代替豆粕?试过了,棉籽粕、菜籽粕蛋白含量低,而且全国一年也产不了那么多,就算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一年也就省 800 万吨豆粕,根本填不上 9000 多万吨的压榨缺口。 咱也不是没努力过扩种大豆。2019 年就搞了大豆振兴计划,2022 年又加了产能提升工程,这几年大豆面积涨到 1.54 亿亩,是 1958 年以来最多的,产量也突破 2000 万吨,今年更是涨到 2300 万吨。 东北还试种了耐盐碱品种,亩产提高 30%,可就算这样,跟需求比还是差远了。主要是咱大豆单产太低,美国那边用转基因品种,一亩能收 220 公斤,成本才 718 块;咱这边最好的品种也就收 130 多公斤,成本还比人家高。 黑龙江有个种粮大户,2023 年扩种了 100 亩大豆,政府给了每亩 200 块补贴,可最后算下来还是比种玉米少赚 3 万块,今年又改种玉米了。 有人怀念以前咱大豆出口的日子,确实,二战前咱大豆产量占世界 90%,还是国际市场的香饽饽。 可后来不一样了,美国、巴西搞规模化种植,人家一亩地能种上千亩,用飞机撒药、机器收割,成本压得极低。咱国家农户大多是几亩、几十亩的小地块,机械化跟不上,就算种得多,也卖不上价。 2022 年从巴西进口大豆 5439 万吨,从美国进口 2953 万吨,这俩国家占了 92%,不是咱不想换地方买,是别的国家实在产不出这么多。去年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多进了 24.9% 的大豆,可总共才 76.2 万吨,塞牙缝都不够。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早分成两个市场了。咱自己种的基本是非转基因的,主要用来做豆腐、豆浆这些食品,去年光食用就用了 1260 万吨。 进口的大多是转基因的,专门用来压榨,这俩虽然能替用,但口感、成本都不合适。要是把国产大豆拿去榨油,一斤豆油成本得涨两块多,老百姓炒菜得多花钱;要是进口大豆拿来做豆腐,那股豆腥味老百姓也不爱吃。 可能有人问,再多种点不行吗?咱算笔总账:要满足去年的需求,得种 8 亿亩大豆,可咱全国玉米才种 5 亿多亩,把玉米地全改种大豆,玉米就得进口,到时候玉米又要被人卡脖子。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不能顾此失彼。现在能做的就是一边接着扩种、搞技术升级,争取把产量再提一提,一边拓宽进口渠道,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去年从阿根廷、乌拉圭的进口就比以前多了,这都是为了少受涨价的气。 说到底,不是咱非要买外国大豆,是现阶段真没别的办法。等以后咱的高产品种更成熟了,机械化水平更高了,说不定能慢慢把依存度降下来。但眼下,还得靠进口兜底,这不是妥协,是基于现实的无奈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