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农场所在的石马河街道,是江北区最西端。北和渝北区大竹林交界,南和沙坪坝区双碑街道隔着嘉陵江相望。石马河得名来历据说是古时候这里有一对石马雕塑,因为雕得太过逼真,有一天晚上居然活过来了,过江跑到对面磁器口偷吃庄稼,石马活了,于是这里就成了石马河。当然这只是民间故事,而江北农场所在的来鹿寺,以前真的有个寺庙,据说明朝时期重庆著名的天官蹇义经常在里面读书。这个蹇义,在明朝初年在朝中做官,历经五个皇帝,堪称五朝元老。而且为人处世口碑不错,上到皇帝下到同僚都觉得这个人比较老实,诚朴。蹇义官当得大,当过辅佐太子的监国,当过礼部和吏部的侍郎,可以说位高权重。但是他比较精于为人处世,从来不得罪人,职场关系是搞得很溜。但这样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没啥政绩,为官一辈子居然没有可以流传后世值得书写的业绩。当然这也是封建社会大部分为官者的写照,碌碌无为一辈子,既无大过,也无功绩,人民群众记不住他,历史书也没他一页。
因为蹇义是重庆人,老家就在江北渝北这一片,当地人都把他叫做天官,明朝时期他家在重庆的影响力和产业都比较大,比如重庆城里有天官府,蹇家桥,蹇家巷,太师坊等地名,就和他有关。蹇义死后葬在大竹林龙凼山公园附近。
话说回来,来鹿寺江北农场的老家属区内,除了1960-1980年代的老式家属楼,还有不少看起来像村民自建房的砖瓦房。我当时还很奇怪,为啥会这样混杂,一问才知道这些自建房还真是自己修建的,不过不是村民自建房,而是农场职工修的。在1990年代中期,当时江北农场效益已经不好了,没钱修这么多职工集资房,所以让职工自己出钱修建,有产权。这就是现在都能看到的,在江北农场公交站附近山坡上那几栋造型粗糙的自建房,红砖房已经没住人了,因为房主在旁边的新小区住,但这些红砖房的产权还在,也没拆迁,所以还在这里,他们就平时在山坡上养鸡鸭种菜,不亦乐乎。而来鹿寺15号那一片老家属楼里,这种自建房有的还住着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外人进入这片区域还真的要小心。
随着城市发展,很多当年城边上的郊区现在早已是高楼林立,新小区遍布,但当年国企时代的故事,残存的旧房屋,仍然是历史的见证。很多人觉得这些地方偏僻落后,其实是不晓得他们背后的风云往事,比如江北农场旁边桂花园下去的重庆肥皂厂,在抗战时期可是中国肥皂大王赵春永的内迁工厂,生产的肥皂满足了重庆人民日常洗涤需求(当然前几年我已经发过这个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