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姿态变低了!在德国外长访华行程取消之后,德国政府主动对我们喊话,释放友好信息!10月27日,根据法新社报道,德国政府副发言人迈尔表示,德方仍希望与中方进行尊重且良好的交流,并认为推迟访华行程不会对德国联邦政府的进一步政策产生任何重大影响。很显然,在德国外长取消访华行程之后,这一次德国政府主动喊话,这说明德国的姿态明显变低了。 德国政府副发言人迈尔这通喊话,说白了就是给外长瓦德富尔的鲁莽行为擦屁股,想把已经卡住的中德外交齿轮重新盘活。 毕竟谁都看得出来,这次访华黄掉纯粹是瓦德富尔自己踩了红线,之前就在涉疆、台湾这些敏感问题上反复打擦边球,访华前还跑去跟美国官员凑一起聊 “印太联手”,明摆着没把中方的提醒当回事,最后落得 “没人愿意见他” 的下场,纯属自找。 但德国政府可不能跟着他一起任性,毕竟外交互动一阻滞,最先喊疼的是德国的经济账本。 中德之间每年 2470 亿欧元的贸易往来可不是闹着玩的,中国可是德国实打实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24 年德国光是卖给中国的机电产品就有 2360 亿人民币,化工品也超过了 1000 亿。 这些数字背后全是德国企业的饭碗,大众在合肥、长春的工厂几乎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就算去年销量跌了 9%,依旧得靠中国市场撑着;宝马更不用说,全球三分之一的销量都来自中国,要是外交关系真僵住了,这些车企的财报怕是要比翻书还难看。 还有巴斯夫,砸了一百多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工厂,本来想靠着本地化生产赚差价,结果因为访华取消的风波,项目都被迫延期了,这要是互动一直阻滞下去,百亿投资可能就要打水漂。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国内早就吵翻了天,瓦德富尔这边刚把事搞砸,德国工业联合会立马跳出来发声明,说取消访华会动摇企业的合作信心,不少车企高管私下里都在骂,说这是拿企业利益当政治筹码。 可政界里一些跟着美国起哄的人还在硬撑,说不能为了经济妥协,这种分裂场面简直像极了既要抢着吃蛋糕,又嫌蛋糕盘子不够高档的闹剧。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的表现更滑稽,前几天还在华盛顿放狠话,说 “中国更需要欧洲”,没过几天回到柏林就改口,喊完 “报复要干票大的” 又赶紧补一句 “希望有回旋余地”。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说白了就是既怕得罪美国,又怕失去中国市场的焦虑在作祟。 要知道德国对华出口已经连续三年下滑,2024 年更是跌了 6.4%,跌破 7000 亿人民币大关。汽车行业的日子本就不好过,德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只剩 17%,被自主品牌按在地上摩擦,要是再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德国汽车业的复苏计划就得彻底泡汤。 化工、光学设备这些优势产业也一样,中国虽然还在进口德国的精密仪器,但国产化进程一直在加速,要是德国因为外交阻滞错过了合作机会,用不了多久连这点技术优势都保不住。 德国央行自己算过账,要是贸易摩擦真升级,德国 GDP 得掉 0.5%,这对于还在能源危机里没爬出来的德国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所以迈尔才会赶紧出来喊话,特意强调 “推迟行程不影响政策”,这话里的小心思藏都藏不住,就是想把瓦德富尔的个人行为和德国政府的整体政策切割开,告诉中方 “这是他自己不懂事,咱两国的合作不能黄”。 毕竟中德合作的甜头德国尝了这么多年,从汽车到化工,从工业 4.0 到气候变化,哪一样都离不开实打实的互动。 之前跟着美国搞芯片禁令、加征新能源关税,已经让德国企业吃了不少亏,要是再因为外长的个人失误把外交渠道堵死,那可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种时候姿态放低些,主动递个台阶,说到底就是想赶紧把阻滞的互动拉回正轨,别让自家的经济利益跟着政客的任性陪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