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中国1950亿美元,到了1982年,印度2000亿,而中国2050亿,又是就差那么一丢丢。 1981年两国GDP几乎齐平,印度1930亿美元,中国1950亿美元,那时候印度大概觉得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能隐约看到赶超的希望。可谁也没料到,后来的差距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落差慢慢就变成了记恨。 最让印度眼红的是中国抓机遇的本事,就说加入世贸这事儿,WTO刚成立时,印度就抢着成了创始成员,手里早早攥着全球贸易的通行证,当时不少人都看好它,觉得它英语普及、有软件基础,该能吸引不少外资。 可印度却没动真格,嘴上喊着招商引资,实际还守着老规矩,农业护得紧,国企管得死,外国老板想建个工厂,光是批地就要耗好几年,劳工法更麻烦,员工多了裁员都要政府点头,谁敢安心投钱。 反观中国,咱们加入WTO后就彻底放开,地方政府主动给地皮、修公路、拉电网,东莞、苏南的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欧美企业的订单一车车往中国运,短短几年就成了“世界工厂”。 那些当年去印度考察的外资,最后全跑到中国来建厂,印度眼看着机会溜走,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基建上的差距更让印度坐不住。早年两国都要靠修路架桥搞发展,可中国做事的速度和力度,印度根本跟不上。 就说边境地区,印度多年前就想升级边境公路,拨款下去五年,工程才完成一半,一到冬天大雪封山,路就没法走。 而中国最近要开建的新藏铁路,从新疆和田直通西藏拉萨,离边境最近的地方才15公里,投资几百亿说建就建,建成后能把西藏的矿产轻松运出来,还能带动贸易和旅游。 更别说早就通车的青藏铁路,这些年运了几亿吨货物、几亿旅客,把偏远地方都盘活了。印度自己的基建拖拉,看着中国的铁路修到家门口,既羡慕又着急,甚至觉得被压过了风头,这种眼红劲儿自然往记恨上转。 边境贸易上的对比更直观。中印边境那几个传统市场,普兰口岸早就成了三国边民做生意的枢纽,中国的家电、药材运过去,印度的羊毛、香料运进来,当地老百姓靠着买卖一年能多赚几千块。 仁青岗市场前些年就带动边民增收,可印度那边总是跟不上节奏,要么手续太复杂,要么配套跟不上,明明能一起赚钱的事,却总显得被动。 到后来两国同意重开这几个市场,还是中国这边先把路、电网都建好,等着开市,印度那边还在协调地方意见。 他们看着中国能把边境生意做得红火,自己却抓不住机会,这种差距带来的眼红,慢慢就成了对中国的记恨。 印度总想和中国比,却没学到中国的踏实劲儿。它早年想跳过制造业直接搞服务业,靠着软件外包赚点快钱,可这种生意带不动多少人就业,也建不起完整的工厂体系。 中国却是从最基础的加工做起,一点点把产业链建全,农村的人能进城打工,县城能开工厂,全国形成了一盘棋。印度到后来才想起搞“印度制造”,可各国的资本早就被中国吸引走了,想追也追不上。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政策能一竿子插到底,说建开发区就建,说修公路就修,印度却是政令出不了新德里,地方各自为政,再好的规划也落不了地。 这种从“差不多”到“差太多”的转变,让印度心里的平衡彻底被打破。当年GDP就差一点点,如今中国的工厂、公路、铁路遍地都是,国际上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印度自己却总在原地打转。 它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把这种差距归咎于中国,觉得是中国抢了它的机会、压了它的风头,记恨的情绪也就这么生出来了。 说到底,这看着邻居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己却跟不上,心里的不痛快就变成了对邻居的记恨,其实根子还是在自己没抓住机会、没下对功夫。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