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血糖“杀手”?疾控警告:若想血糖正常,这几种茶不要多喝 世人皆道饮茶养生,殊不知,喝错了茶,反倒容易惹一身病。近日疾控部门发出提醒,部分茶饮若饮之不慎,恐成血糖“杀手”,尤其是对血糖本就高的人群,可谓雪上加霜。不少人自诩“茶仙”,一日三泡,不离茶杯,却不知身体已悄然埋下隐患。话说回来,茶,到底是养生宝,还是血糖劫? 说这话不是吓唬人。临床上,老中医见过太多“自以为很养生”的茶友,喝着喝着,血糖飙了上去。啥问题?——喝错了喝多了!茶虽是叶子泡水,背后却藏着复杂的化学门道,中医更讲究“辨体质而用之”。老百姓常说“好茶养人”,但“茶无对,反伤身”,这话一点不假。 且听慢慢道来。 有一种茶,喝起来香甜顺口,名曰“花果茶”,常见于办公室白领、时尚人群的茶杯中。个中配料五花八门,有玫瑰、洛神、苹果干、柠檬片,甚至还加了些糖渍橙皮。这些东西,乍一听清新脱俗,实则糖分惊人。有研究指出,市售调味花茶中每100毫升含糖量可高达6克以上,相当于一小块方糖下肚。糖分入脾,化为湿热,湿热内生,胰岛功能就会出问题,血糖也随之波动。 再说一种,叫奶茶。很多人不把它当茶,殊不知它挂着“茶”的名号,骗了无数人。市面上一杯奶茶,含糖量轻轻松松破50克,等于10块方糖,血糖不飙才怪。中医讲“甜多伤脾”,脾主运化,是人体化生气血之源。脾一伤,气血不生,津液不布,代谢紊乱,糖就堆在血里跑不出去。 更有一种,看似健康,实则暗藏玄机——浓茶。有些老茶客,钟情于一泡黑如墨汁的浓茶,喝完提神醒脑,堪比咖啡。可你可知,浓茶中的咖啡因和茶多酚,虽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但刺激性极强。大量饮用容易引起肾上腺素分泌紊乱,进而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西医研究亦指出,浓茶可影响糖耐量,诱发血糖波动,这在《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杂志已有明确记载。 说到这,不得不搬出中医的老理儿。中医讲“茶为寒性之品”,多饮易伤阳气,损脾胃之阳。尤其是脾胃虚寒体质者,喝多了茶,阳气一虚,脾运不健,津液失布,糖不化,湿不运,血糖自然难以下降。阳虚之体,宜温不宜寒,若以寒制寒,无异于雪中送霜。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江苏南通一位六旬老先生,平日体健如牛,每日三泡绿茶,信手拈来,饮之如水。去年体检,空腹血糖竟飙至9点多,医生一查,饮食无异常,唯独每日喝茶量大,且爱浓茶。改茶为温水、调理脾胃三月,血糖便有所回落。这便是“茶病”的活生生案例。 当然,话不能只说一面。茶,本非恶物,关键在于怎么喝,喝多少,体质如何。茶中多酚、黄酮类物质可抗氧化,调脂抗炎,有益心脑血管。但若饮之不当,反伤正气。故而中医讲究“辨证施饮”,不是人人都适合饮茶,更不是人人都适合喝同一种茶。 血糖异常者,三类茶需谨慎: 一是调味花果茶,糖分高,不利控糖。 二是奶茶类饮品,糖与脂肪并肩作战,双重打击。 三是高浓度绿茶、黑茶,刺激肠胃,干扰代谢。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血糖偏高的人,喝什么茶才算“稳妥”呢? 中医认为,体虚者可饮温性草本茶如黄芪、党参合茶,健脾补气;体实之人可用淡竹叶、苦荞茶清热利湿。当然,不宜长期单一饮用,亦不可盲目自配,须结合体质、季节、病情加以调理。此处不谈药茶,仅言茶饮,亦应小心为上。 茶道虽雅,不容轻忽。养生之道,贵在中和,讲究个“度”字。血糖如弓弦,太紧则断,太松则乱,需细细调理,持之以恒。身为医者,见惯世间浮浮沉沉,养生之人多,养偏之人更多。善饮茶者,饮之养身;贪杯者,饮之伤身。 读到此处,若你每日茶不离手,盼养生而不知其道,或许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茶,真的是你身体的朋友吗? 最后,老中医留下一句贴心叮咛: 饮茶虽好,切莫贪杯;识得体质,方能养命。 血糖不稳者,少饮甜茶浓茶,重调脾胃,稳中求进。养生非一朝一夕,贵在知止,胜在有度。要喝茶,也要懂茶,更要懂自己。 否则,养生不成,反误了性命,那便是“以茶养病”,岂不冤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