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10月25日,广东深圳,几名印度人坐地铁时,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吃手抓饭!虽然有人上前劝阻过他们,可印度人根本不听,地铁站回应:对所有乘客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外国人不管。 10 月 25 号那天,几名印度乘客正围坐在座位上吃手抓饭,橙黄色的咖喱酱沾在指尖,浓郁的香料味顺着空调风口飘得老远,邻座的阿姨捂着鼻子往旁边挪了挪。 有人忍不住上前提醒,说地铁里不能吃东西。那几名印度人倒是不觉得有问题,比划着解释,说自己饭前饭后都洗了手,用手抓饭能摸出食物的温度,不会烫到嘴,在他们那儿这还是跟神灵亲近的仪式。 新德里那家接待过普京的孔雀饭店,不也照样不提供餐具,让客人用手感受食物原味嘛。可劝的人哪管这些,见他们不听,火气一下就上来了。 这段视频传到网上,评论区立马吵成一团。有人说这是没素质,公共场合哪能这么随便,也有人觉得 “滚回去” 这话太过分,是不是对外籍人士太苛刻。其实这事真不能只看表面,里面藏着文化和规则的拧巴。 深圳地铁早就有明文规定,《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里写得清清楚楚,车站付费区和列车里严禁饮食,只有婴儿吃东西能例外。之前有个小伙子在地铁里喝奶茶,被安全员劝了半天,最后还登记了信息。按说这规则对谁都一样,可到了外籍乘客这儿,就容易让人多想。 地铁方面后来回应,说对所有乘客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外国人就不管。那天安全员没及时制止,是因为巡查到其他车厢时,这些印度乘客才刚开始吃。这话倒也实在,深圳地铁线网那么密,高峰时一节车厢挤得转不开身,安全员确实难做到时时处处都顾着。 更麻烦的是沟通问题,印度人可能真不知道中国地铁的规矩,他们刚借着中印直航恢复的劲儿来中国,说不定以为跟在本国一样,在哪都能吃饭。深圳地铁虽然在机场站装了多语种智能客服终端,能翻译十几种语言,但车厢里的安全员哪有这设备,真遇上语言不通的情况,连劝都没法好好劝。 再说那手抓饭,在印度可不是 “不讲卫生” 的表现。上观新闻之前就报道过,印度人觉得用手吃饭是种感官体验,指尖的触觉能和味觉、嗅觉配合,算是跟食物、跟神灵的深度交流。这种刻在文化里的习惯,一下子改不过来。就像咱们过年要吃饺子,外人看着也未必理解,但对咱们来说是规矩。 可公共场合的规则总得守,香港之前也出过类似的事,外籍女子在巴士上喝酒播歌,周围人没人敢出声,最后还不是引发争议。 不管是哪国人,到了一个地方就得守当地的规矩,这不是歧视,是尊重。要是放任不管,今天印度人能吃手抓饭,明天说不定就有人在地铁里煮火锅,那环境不就乱套了。 所以说公众的委屈也不是没道理,之前有中国人在地铁里啃包子被罚款,现在外国人吃手抓饭只是被登记反馈,难免让人觉得有双重标准。其实地铁方面也挺难,真要是强硬执法,万一引发冲突,又得被说 “欺负外国人”。这种两难的处境,好多国际化城市都遇到过。 后来地铁说要加强管理和培训,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说不定以后能给安全员配个简易翻译设备,遇到外籍乘客违规,先好好讲规矩。再在站台多贴些多语种的提示牌,让人一眼就知道不能吃东西。提前把功夫做足,总比事后吵架强。 有意思的是,这事还牵出了中印直航的背景。10 月底刚恢复直航,来华的印度人慢慢多了,这类文化碰撞可能还会增加。这其实是好事,说明两国来往更密切了,但也得提前做好准备,别让小摩擦变成大矛盾。 现在再回头看这事,既不是印度人故意捣乱,也不是国人太苛刻。就是规则的边界遇上了文化的差异,管理的细节没跟上公众的期待。 深圳地铁要是真能把 “一视同仁” 落到实处,下次再遇到这种事,说不定就不会闹得这么僵了。毕竟不管哪国人,在地铁里安安静静坐车,才是大家最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