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结束后,华尔街日报10月30日下午报道:特朗普表示,美国将立即降低对华关税,以换取中方配合打击用于生产芬太尼的化学品出口。美国贸易代表称,中国将放松对稀土出口实施的管制。特朗普还表示,中国同意购买大量的、非常大量的大豆,并且农产品采购将立即开始。 作为向来以 “美国优先” 为核心贸易理念的政治人物,特朗普此次主动提出降低对华关税,与他第二任期内一度将对华关税提升至 145% 的强硬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外界看到了中美通过协商解决贸易分歧的可能性。 此次达成的共识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双方长期博弈与现实需求之上。回顾 2025 年以来的经贸交锋,美国年初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中方随即采取反制措施,不仅对美加征对等关税,还强化了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将稀土全链条技术及相关物项纳入监管,甚至覆盖到含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 这种相互制衡的局面让两国相关产业都承受着压力,美国国内家电、汽车等商品因关税上涨全面涨价,消费者不得不开启 “囤货模式”,而中国稀土企业虽掌握全球近 70% 的产量,却也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挑战。 特朗普一直将关税视为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但持续的贸易摩擦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导致美股半个月蒸发超过 4 万亿美元市值,多家投行纷纷下调美国经济增速预期,这些现实困境成为推动双方坐回谈判桌的重要动力。 具体来看,三项共识各有明确的现实指向。美国提出降低对华关税,核心诉求是换取中方打击芬太尼相关化学品出口,这一问题自 2025 年 2 月起就成为美方加征关税的借口,也是特朗普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议题。 而中方放松稀土出口管制,则是对全球产业链需求的回应,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近 49%,其管控政策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多个高端产业的供应链安全,此前的严格管制虽出于国家安全考量,但也让依赖中国稀土的美国相关企业面临原料短缺压力。 最受关注的农产品采购协议,更是精准对接了双方的核心利益,美国是大豆生产大国,而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大豆进口国,此次 “大量的、非常大量的” 采购承诺,将直接缓解美国农场主的销售压力,这也是特朗普争取农业州选票的重要举措。 从双方的政策调整中,能清晰看到各自的战略考量。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始终主张通过贸易政策增强美国工业优势,减少对外依赖,此次关税调整既体现了他务实的一面,也延续了其 “以谈判换取利益” 的行事风格。 而中国的稀土出口政策调整,并非完全放开管制,而是在合规框架下优化出口管理,既回应了美方诉求,又守住了国家安全底线,符合此前商务部提出的 “规范出口而非禁止出口” 的原则。 农产品采购的即时启动,更是展现了双方快速落实共识的诚意,这一举措不仅能稳定全球农产品市场价格,还能为中美经贸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奠定基础。 这场会晤达成的共识,为持续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注入了缓和的信号。此前从日内瓦到斯德哥尔摩的多轮会谈,双方虽已逐步取消部分加征关税,但核心分歧仍未完全解决,此次三项具体协议的落地,标志着双方在关键领域的互信有所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对稳定供应链的需求日益迫切,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此次通过协商实现利益交换,不仅符合两国产业发展需求,也将对全球经贸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