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陆军机绕台”,郑丽文公开表态了!在近期,国民党新主席郑丽文表示,如果未来国民党执政,且她有机会与对岸领导人会面,或许可以跟大陆谈说不要再“军机绕台”。 回顾历史,2008年至2016年马英九执政期间,因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台海形成良性互动。 这8年里,两岸不仅实现“三通”,陆客赴台从32万人次飙升至418万人次,更重要的是军事对峙明显降温,“军机绕台”几乎成为历史名词。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断推动“去中国化”,在岛内大搞“台独”教育,甚至勾结外部势力购武谋“独”。 2025年以来,民进党当局继续加码,不仅向美国采购F-16V升级套件,还计划引进“海马斯”多管火箭炮,配合美军在台海周边的频繁军演,台海风险系数持续攀升。解放军的军机巡航,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偶尔为之”变成“常态化行动”,本质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防御性举措。 2025年10月,东部战区通报的台海演训中,歼-10、轰-6K等机型完成侦察预警、精准打击等全流程演练,这种“侦、控、打、评”一体化训练,是应对实战化威胁的必要准备。 军事专家明确指出:若“台独”势力停止挑衅,外部势力不再插手,台海局势自然会降温,军机巡航频率也会随之调整。 郑丽文提出“谈停军机绕台”,作为国民党新主席,她上任后迅速整合党内力量,主动搁置派系争议,明确表态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种务实姿态获得国台办快速回应,48小时内便释放加强高层往来的善意。 国民党在历史上曾推动两岸关系发展,2005年连战“登陆”实现国共领导人历史性握手,2015年两岸领导人新加坡会晤,这些均为其推动两岸对话的历史资本。 郑丽文的提议让人想起两岸关系的几次关键转折,历史早已给出答案:两岸能谈拢、能合作的核心前提,始终是“九二共识”这个“定海神针”。离开这个基础,一切谈判都是空中楼阁。 1949年后两岸隔绝数十年,正是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为两岸交流打开了大门。2005年江丙坤率国民党参访团“登陆”,成为56年来首次正式组团访问,当时正是抓住了“九二共识”这个关键,才打破了《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的僵局。 2015年新加坡会晤之所以能成为历史里程碑,核心也是双方坚守“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 反观失败案例,2014年“反服贸事件”后,国民党两岸政策开始摇摆,从坚定坚持“九二共识”逐渐转向模糊化表述,最终导致2016年、2020年连续败选。 这说明台湾民众要的是稳定与发展,而“九二共识”正是这一切的前提。如果国民党这次只是把“九二共识”当选举口号,而不能在执政后拿出实质性举措,即便谈成“停军机”,也难以维持长久和平。 还有一个重要镜鉴是“活路模式”的启示。马英九时期提出的这一理念,强调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互不否认、互不冲撞,寻求双赢平衡点。 这一模式之所以成功,在于既维护了一个中国原则,又照顾了台湾的实际利益。郑丽文的提议若能沿此思路,从“停军机”延伸到构建军事互信机制、减少敌意行动,有望找到突破口。 郑丽文的提议虽然有积极意义,但如果仅停留在“谈停军机绕台”,格局就小了。两岸关系的破局,需要从“停止对抗”走向“建立互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 首先,政治基础不能含糊。“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的“通关密语”,没有这个前提,任何谈判都无从谈起。国民党如果真要推动两岸和解,就必须在执政后明确将“九二共识”写入施政纲领,采取实际行动反对“台独”,而不是模糊其辞。 其次,军事互信需要阶梯式构建。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停掉”所有演训,可先从建立军事热线、通报重大军事行动开始,逐步减少容易引发误判的动作。 马英九时期的经验证明,军事互信是政治互信的延伸,也是巩固政治互信的保障。2025年东部战区的演训虽然保持高压,但也预留了沟通空间,这种“威慑与克制并存”的姿态,为后续谈判留下了余地。 最后,要让台湾民众看到和平红利。2008年以来的两岸交流成果已经证明,和平发展能让台湾民众受益。如果国民党能提出具体的两岸合作方案,比如恢复两岸旅游、扩大经贸合作、加强青年交流,让台湾同胞切实感受到“和平比对抗好”,“九二共识比‘台独’强”,就能形成推动两岸和解的民意基础。 但必须明确的是,和平谈判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陆方面始终保持最大诚意,但也绝不会放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如果“台独”势力继续挑衅,外部势力执意干涉,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只会更加坚决。台海和平的钥匙,不在华盛顿,而在两岸同胞手中,在“九二共识”的坚守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