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

兰亭说事 2025-10-31 16:54:32

撒切尔夫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无偿占用了普通大众的劳动成果,却让普通大众来承受痛苦。 苏联从斯大林时期就开始搞特供体系,到了赫鲁晓夫、尤其是勃列日涅夫那时候,这套体系变本加厉,成了特权阶层的专属福利。 这一切的起点并非恶意,十月革命后物资极度匮乏,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手握几千万普特粮食的调拨权,自己却饿得在会议上晕倒,列宁见状才提议设立“疗养食堂”,让辛苦的干部能填饱肚子继续工作,这初衷本是危难时期的体恤之举,就像给冲锋的战士多分一口干粮,没人会觉得不妥。 但这扇小窗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斯大林时期直接把临时措施变成了制度性特权,专门给中央干部搞起了“钱袋制”,用封着的小红包送钱,数额大到莫洛托夫自己都承认“过分”。 克里姆林宫开起了特殊食堂,干部花一半钱买餐券,剩下的额度还能换鱼子酱、高级香肠带回家,一家的食品开销只占收入10%,而普通百姓得把60%-70%的收入砸在吃饭上。 斯大林自己在南方有好几座别墅,家里开支全由国家买单,管理生活的人为讨他欢心花钱如流水,特权从“应急保障”彻底变成了“身份福利”。 赫鲁晓夫上台喊着改革,却只敢取消“红包”这种表面文章,动了特权阶层的奶酪后,立马被同僚赶下了台。他根本不敢碰核心的特供体系——那些遍布城市的封闭商店,早就成了干部们的专属超市。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这套体系更是玩出了新高度,特权阶层彻底成了“吸血蛀虫”。大文豪高尔基的庄园里有四五十个佣人伺候,这些都不是他家产,全是国家配的“福利”;莫斯科专门给上流社会服务的柜台里,进口卷烟、高档糖果堆成山,而普通商店货架常年空空,老百姓买块肥皂都要排半天队。 叶利钦在回忆录里说得直白:“爬得越高,享受的越多,到了权力顶端就进了‘共产主义’”。全莫斯科4万人享受各类特供,从别墅、汽车到专属医疗,一切费用国家包揽。这些人拿着几份工资,住着几百平米的豪宅,而普通家庭一家四口挤在二三十平米的“赫鲁晓夫楼”里是常态。 更讽刺的是,苏联为工业化搞的外宾商店,短短六年赚了相当于全年20%-30%进口额的黄金,这些硬通货本应用于改善民生,最后却成了特权阶层买进口奢侈品的钱包。 特权阶层像附在国家身上的毒瘤,一边喊着“为人民服务”,一边把大众的劳动成果塞进自己腰包。农民辛苦种的粮食,优先供给特供商店;工人造的汽车,先分给干部使用;科学家研发的药品,特供医院先得配额。 普通民众创造的财富被大量挪用,自己却要忍受物资短缺,养老金发不下来,社保形同虚设。这种反差让人们彻底寒心:“我们奋斗的成果,全成了他们的福利”。 列宁时期的“疗养食堂”本是雪中送炭,到后来却变成了特权阶层的饕餮盛宴。这根本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是苏联把制度玩成了少数人的工具。 当特权取代了公平,当私利压倒了民生,这样的体系注定被人民抛弃,撒切尔夫人说的“靠权力吸血”,确实点透了这层本质——这群坐享其成的蛀虫,早就把苏联的根基蛀空了。

0 阅读:0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