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

红楼背疏影 2025-10-31 18:16:48

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因为他太了解中方了,他充分利用了中方不愿“翻脸”的善意来最大化达到他想得到的目的。 3月起,美军在南海常态化部署一个航母编队,6月更是让“斯坦尼斯”号和“里根”号双舰会合,这是冷战后罕见的高强度部署。但就在军方动作频频时,特朗普却通过经贸团队释放信号,称愿就半导体产业链合作谈判。 中方为避免局势升级,按惯例派出代表团磋商。谈判进入技术细节阶段时,美方突然宣布对中方5家军工企业追加制裁,理由为“涉及南海岛礁建设”。 这种政策突变令外界意外,但熟悉特朗普策略的分析人士指出,这正是其“交易逻辑”——以军事施压制造紧张,再借谈判降温提出要价。 这种策略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源于对中美互动模式的精准拿捏。回溯2018年他首次任内发起贸易战时,就曾用类似手法:一边加征关税,一边宣称“与中方领导人关系很好”。当时中方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作出部分让步,这让他摸清了“中方不愿彻底翻脸”的底线。 2025年的南海动作更是将这种拿捏发挥到极致。美军从菲律宾获取5个军事基地,加上澳大利亚达尔文的海军陆战队、新加坡的濒海战斗舰,对华海上围堵体系已初步成型。但每次部署前,美方都会通过外交渠道“吹风”,强调“不寻求冲突”,给中方留足台阶。 国防部10月发布的安全评估报告显示,中美两军虽未发生直接冲突,但美军借“第三方”挑事的频率明显增加。 比如9月美军联合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搞“夺岛演习”,转头就通知中方愿就两军危机管控对话。这种“打一巴掌给颗糖”的操作,正是利用中方不愿因第三方问题升级冲突的心态。 历史上存在类似博弈逻辑。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曾对苏联采用“军备施压+谈判诱降”策略,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立场,最终陷入军备竞赛。中方始终坚持“斗而不破”,这种理性克制被特朗普视为可乘之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将商业谈判的思路完全移植到外交领域。他旗下企业早年与中方合作时,就有过“签约后临时要求修改条款”的经历。 如今作为总统,他把这种模式放大:今年3月敲定的“中美农产品采购协议”,美方7月就以“汇率问题”暂停执行,直到中方在能源合作上让步才恢复。 国际媒体对此存在误读,认为这是“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延续”。特朗普的政策反复并非意识形态驱动,而是纯粹的利益算计。其私下曾对助手表示:“中方重视稳定,只要不突破底线,他们会考虑合作。” 2025年8月中泰“鹰击-2025”军演中,中方派出歼-10C和预警机参演,首次在泰国领空开展联合制空演练,被外界解读为对美军南海部署的回应。同时,中方加快推进中泰铁路建设,预计2026年通车后,将大幅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这揭示出一个关键变化:中方虽不愿翻脸,但已不再被动让步。特朗普似乎也察觉到这点,10月最新的谈判中,首次主动提出“暂停新增南海军事部署”作为谈判筹码,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特朗普的策略暗藏风险。其推动的美国主导亚太安全机制虽声势浩大,但东盟国家态度谨慎。以泰国为例,其既参与美军演习,又深化与中方的“防务-产业”联动,72%的外资项目集中在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企业占比达38%。 对比历史,19世纪末暹罗(今泰国)在英法之间保持中立的平衡术,与如今中方的应对有相似之处——不与任何一方彻底对立,以实力构建安全屏障。中方近年来加快“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建设,就是对特朗普反复施压的最好回应。 多位专家预测,特朗普的“反复变卦”策略还会持续,但效果会逐渐减弱。一方面,中方已摸清其套路,建立起“军事威慑+外交周旋+产业自主”的应对体系;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对其政策的分歧也在加大,军工复合体与农业群体的利益冲突尤为突出。 美国军工复合体通过政治游说深度影响政策,过去8年主要军工企业向国会议员捐款超8700万美元,持续推动对华军事施压以获取更多国防预算。 而农业群体却承受着政策反噬,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美对华农产品出口预计仅220亿美元,较2023年减少24%,大豆等核心农产品对华出口腰斩,平均每个美国农民对华出口收入较2017年下降近30%。 这种内部分歧将进一步制约其政策连贯性,迫使特朗普在施压与妥协间频繁摇摆。此外,中方与东盟的合作深化也削弱了美策略效果,截至2025年7月,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4500亿美元,新兴领域合作成效显著,让美国主导的亚太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特朗普的算计基于中方维护合作的立场,但立场不等于无底线。2025年的中美博弈表明,唯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消解对方政策反复的威慑力。这是这场长期博弈中,值得吸取的核心教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