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其实富士康的下坡路,并不是外界想象中完全由国际大环境造成的,更多是内外夹击,近年来,像立讯精密和比亚迪电子这样的大陆企业,悄悄把市场抢了过去。 这些本土对手不仅懂技术,还知道如何照顾中国工人的心思,无论是苹果高端机型,还是华为的订单,都稳稳落袋。 原本富士康引以为荣的规格化管理,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玩家面前,不再是杀手锏,现在的中国制造早就不是低端组装那么简单了,自主研发、智能制造早已成为主流,这一切让富士康传统的大工厂模式显得老旧。 这种压力,直接反映到工厂里,郑州那家全球最大的iPhone工厂,已失去了过去的活力,招工方式变了,回来的新员工不是坚持不住,就是干几天就走,留下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工厂高额返岗奖励都难留住人,那些大型机台、生产线几乎成了摆设,冷清气氛取代了往日热闹。 衡阳工厂就更惨,曾经三万人操持,年产值两百亿,现在即将歇业,厂区里只剩下少数员工,看着空荡的车间心里头五味杂陈。 除了本土企业的冲击,更大的灾难来自苹果的新战略,特朗普政府加关税后,苹果将订单加速往印度和越南转,想借助低成本和政策优势躲避风险。 这让富士康不得不赌大钱去印度建新厂,结果碰上当地电力不稳定、管理文化差异极大、生产成本不降反升,印度工人缺乏规范管理,质量和效率难保障,关键零部件还得从中国空运过去,加起来成本高得让人吓人。 更离谱的是,同批生产的iPhone新机,印度的合格率只有七成多,苹果直接扣了一亿美金的质量罚款,这些损失,计入账面,让企业压力倍增。 我们中国制造业经历转型升级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富士康以前靠着人口红利和地方政策优惠,也算吃到了改革红利,但时代在变,新一代工人更追求待遇和环境,流水线上的枯燥日子少有人买账。 地方政策优惠到期,厂区成本猛增,更别提国际环境的变动让外需变得飘忽不定,刚好中国自己的电子制造企业快速成长,技术和管理日趋成熟,这些变化共同把富士康推向了困境。 而资本市场很现实,富士康旗下的工业富联,靠AI服务器业务股价天天涨,不到半年市值暴增数千亿,比主业代工赚得还多。 可是这些新业务的风光,同伟大代工帝国的衰败毫无关联,反而把传统业务的没落显得更加刺眼,富士康的时代玩法,靠廉价劳动力和规模化生产,已经跟中国制造的大势背道而驰。 富士康现在的困难是,老牌代工厂必须面对的转型升级,但它绝不是中国制造的终点,未来谁把握核心技术、谁能用好人才,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