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导致孙立人将军被终身监禁的始作俑者,恐怕未必是蒋介石,因为蒋介石相信孙立人不可能背叛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不懂得政治与经济,也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及背景,其个性恃才傲物,在军中黄埔系声望并不高甚至还遭到挤兑,完全不具备篡权夺位的能力,更不用说,甘心充当美国的代理人。 孙立人最大的“原罪”,首先就是他那个闪闪发光的留美背景。这位清华毕业、弗吉尼亚军校出来的高材生,在国民党军队里像个异类。当时国军高层几乎是黄埔系的天下,孙立人这种“洋派”将领自然被看作圈子外的。杜聿明就曾毫不客气地吐槽,说孙立人仗着留过洋就“骄横跋扈”,甚至直接骂他是“卖国求荣的小人”。 这种骨子里的派系偏见,让孙立人在军队里人缘极差,他不仅看不上黄埔系的周至柔、彭孟缉等人,还公开嘲笑胡宗南是“常败将军”。你想啊,这么一个不会做人、还挡了别人升官路的角色,身边能有多少朋友?多的是人等着看他的笑话,甚至巴不得他早点倒台。 然后就是那个要命的“美国关系”,美国人对孙立人的赏识那是明目张胆,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前后,美国国务院甚至策划过一套详细的“倒蒋扶孙”方案,想用孙立人取代蒋介石。 最让老蒋窝火的是,1950年太平洋盟军司令麦克阿瑟派专机到台湾接孙立人去东京谈事,居然完全绕过老蒋。这种事搁哪个领导人身上能受得了? 虽然后来证实孙立人多次婉拒了美国的拉拢,还对麦克阿瑟说“我忠于蒋介石,绝不会背信弃义”,但在老蒋看来,这家伙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美国顾问团长蔡斯又公开支持孙立人,反对蒋经国在军队搞的政工制度,这更让蒋家父子觉得孙立人是在“挟洋自重”。 说到蒋经国,这才是扳倒孙立人的关键推手。小蒋当时一心想通过政工系统彻底控制军队,而孙立人偏偏不买账。他不但不配合,还搞了一套“良心会”和蒋经国的“庆生会”打擂台,允许士兵向上级吐槽,这不明摆着跟太子爷抢话语权吗? 更火上浇油的是,孙立人居然当着美国人的面批评政工制度不合理。这下彻底撞枪口上了,在蒋经国眼里,孙立人简直成了他掌控军权的最大绊脚石。 所以,当1955年“郭廷亮案”这么个由头冒出来时,小蒋和他掌控的情治系统立刻抓住机会,把案子做大。他们对孙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严刑逼供,甚至用家人安危威胁,最终屈打成招,弄出一份漏洞百出的“自白书”。2014年台湾监察机构也承认,郭廷亮所谓的“匪谍”罪根本是子虚乌有,就是刑讯逼供的产物。 当然,孙立人自己那套“宁折不弯”的脾气也加速了他的坠落。他太“直”了,直得有点“幼稚”。老蒋开会,他因为不想给参谋总长周至柔敬礼,就故意迟到等老蒋来了直接进场;听说汤恩伯的残兵要占他训练用的营房,他直接怼回去说那是“一大堆残兵败将”,甚至敢说老蒋“喜欢听小话”。这种性格在官场里就是自杀行为,他得罪了一圈人,却连个像样的政治同盟都没组建。所以当事情爆发时,几乎没人替他说话。 说到底,孙立人这桩冤案,更像是蒋经国为扫清军中障碍、黄埔系为排除异己、再加上老蒋对美国疑神疑鬼几种心态共同发酵的结果。老蒋可能确实相信孙立人没有反心,他在处理孙立人时甚至说过“忠心可鉴,但不得不除”的话。在当时台湾那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为了权力的绝对稳固,为了讨好美国人又防着美国人,也为了给儿子铺路,牺牲一个不会搞关系、还总惹麻烦的“能臣”,就成了最“划算”的选择。 孙立人自己那句“从未反过,何平之有?”道尽了所有的无奈和苍凉。他半生传奇,在抗日战场上横扫日军,被誉为“东方隆美尔”,最终却在新中国的同龄人开始享受和平生活时,才在88岁高龄重获自由,这其中的意味,确实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