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也不会打到中国去。可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此战,将志愿军英勇奉为壮举,言外之意是被打服了,此战更是中国的崛起之战。 有一种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本不需要参与,核心依据是认为美国不会进攻中国本土,但实际情况是,美国为研究这场战争,撰写了超过三千本相关著作。 美军的战争理念本质上是依靠数据计算,他们认为,投入的火力、后勤物资数量,能直接决定敌人的伤亡人数,胜利可以通过数字精确推算。 上甘岭战役,彻底打破了美军的这种计算逻辑。 在面积仅 3.7 平方公里的上甘岭,美军 43 天内发射了 190 万发炮弹,平均每秒 6 发,将山头高度削低了两米,这样的火力强度,即便在二战欧洲战场也十分罕见。 按照美军的计算,阵地上的生命体应该已被完全摧毁,但志愿军士兵躲在坑道中,大幅降低了炮火的杀伤力。 更让美军无法理解的是,志愿军的连队即便被打光也会重新组建,再次投入战斗,这样的拉锯战反复了 29 次,美军能算出物资消耗的数量,却无法解释志愿军这种顽强的韧性来源。 到了夜晚,志愿军就将战斗拉回到近距离作战模式,迫使习惯了空中支援和炮火掩护的美军,在黑夜中进行勇气与近战的较量,彻底打乱了美军的作战计算。 如果说上甘岭战役让美军的作战公式失效,那么长津湖战役,则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计算中遗漏了关键变量。 第一个变量是极端环境。零下 40 摄氏度的严寒,在美军眼中或许只是后勤报告上的一个数据,但他们无法理解,穿着单薄衣物、以冻土豆为食的志愿军,如何能在冰天雪地中潜伏,并突破其王牌部队的防线。 第二个变量是意志,当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看到冲锋路线上被冻成冰雕的志愿军士兵时,才意识到对手的意志远超常规军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是在和钢铁的人作战”,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奈。 第三个变量是历史因素,志愿军的顽强意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 “唇亡齿寒” 的历史教训,以及日本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惨痛记忆,1950 年美军飞机轰炸中国边境村庄,让中国意识到必须参战,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这场战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实力认知,当美军司令克拉克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在未获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领时,世界清楚地认识到,晚清以来中国被动挨打的时代已经结束。 苏联迅速做出反应,认可了中国对抗美国的能力与勇气,战后苏联提供的 156 个大型工业项目并非无偿援助,而是基于战略考量的投资,因为中国已被证明是可靠的强大盟友。 西方世界则从最初的轻视,转变为长期的研究,他们撰写数千本相关著作,目的并非炫耀武力,而是试图理解志愿军那种无法用数据计算、不受炮火和严寒影响的力量 —— 人的意志。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换来了世界对中国的重新认识,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份和平并非他人赠予,而是志愿军凭借顽强意志,在战场上逐个阵地争夺而来的。 信源:求是网 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