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康说,大陆要拿下台湾,台湾人不服。这话听着硬气,可细琢磨却透着一股心虚——

可爱卡梅伦 2025-11-02 13:58:03

赵少康说,大陆要拿下台湾,台湾人不服。 这话听着硬气,可细琢磨却透着一股心虚——他嘴里的“台湾人”,恐怕先得问问他自己服不服。 但问题在于,服不服气从来就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历史大势下的必然结局。 就像当年他父亲赵振镕在战场上两次被解放军俘虏,解放军何曾问过他“服不服”? 该宽大释放照样发放路费,该治病疗伤一样人道对待。 翻开历史课本往前翻几页,1948年的淮海战场上,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里就有赵振镕这么个人。当他的长官们忙着烧文件、毁电台的时候,解放军战士正在战壕里传看着《对待俘虏五项纪律》。后来老赵跟儿子回忆这段往事时总忘不了那个细节:一个十八岁的小战士把自己最后半块干粮塞到他手里,说的话到现在都烫耳朵:“吃饱了好回家,你娘还在等你。” 这话搁现在某些人耳朵里恐怕要笑掉大牙——都什么年代了还扯这些老黄历。可偏偏就是这些“老黄历”,藏着理解两岸关系的密码。当年那些领了三块银元路费回家的国军士兵,后来成了闽南建筑队里最出色的老师傅,他们的子孙现在正管理着平潭的跨海大桥项目。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兜圈子,当年拿着路条往南走的人,他们的后代现在带着施工图往北来。 赵先生电视上总爱说“台湾人的意志”,可台南渔村的老陈告诉我,他家那条二十年的渔船今年终于用上了厦门造的北斗导航。以前在海上遇到大雾天要跪拜妈祖,现在手机直接收到大陆气象局的台风路径图。你问他服不服?他摸着新装的避雷针咧嘴笑:“这个比庙里的符咒管用。” 台北西门町的奶茶店小妹说得更实在。她去年在快手开了个账号教珍珠奶茶的三种做法,现在每个月从福建来的订单就够付整间铺面的租金。问她知不知道赵少康说的“不服”,她边摇着雪克杯边撇嘴:“那些大人物整天不服不服的,倒是先把我们的凤梨释迦卖出去了呀?” 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揣着明白账。从新竹科学园到深圳华强北,芯片要过海关时没人提“服不服”;当台大医院的救护车需要天津生产的凝血剂时,也没人纠结“认不认”。那些在电视上喊得满脸通红的人,自己孩子可能正在上海交大准备考研。这种分裂感就像夜市里卖的蚵仔煎,铲子翻得再响,最后装盘时总得落在一个锅里。 还记得在漳州遇到位修族谱的阿婆,她家族谱上特别用红笔标注着“1949年迁台”。问她为什么单独标记这个年份,老人家用闽南语慢悠悠地说:“出远门的孩子,总得记着回家的路。”她家堂屋供着从台南鹿港请回来的妈祖像,可神像前的香火却是莆田湄洲岛的特产。这种剪不断的生活细节,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来得有分量。 看看现实吧。当台湾的茶园开始用上杭州的炒茶机器人,当高雄港的吊车换上振华重工的智能系统,所谓“服不服”的争论简直像平行时空的噪音。金门菜市场阿嬷现在收微信红包比收新台币还利索,她摊位上摆着泉州来的土笋冻和澎湖的墨鱼丸,这种水乳交融的日常,早就把某些人嘴里的“不服”融成了糖水。 说到底,历史的车轮碾过时从来不会停下来问谁舒不舒服。就像你站在海边看潮汐,不会去问浪花愿不愿意扑上沙滩。当年赵老爷子揣着路费南归时,大概也没想过七十年后,他走过的那条路会变成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如今这条路晚上亮起的太阳能路灯,还是他孙子的公司参与设计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9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