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75岁的孝庄文皇后病逝。康熙趴在她身上痛哭,周围人都被祖孙情所感动。

熹然说历史 2025-11-02 22:53:48

1688年,75岁的孝庄文皇后病逝。康熙趴在她身上痛哭,周围人都被祖孙情所感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康熙刚走出寝宫,就命人将孝庄生前喜欢的五间宫殿都拆掉,也不要将她下葬! 祖母刚咽气,孙子就要拆她住了几十年的宫殿?这看起来像是不孝,可康熙为什么要这么做?更离奇的是,他竟然让祖母的棺材停放了整整37年不下葬。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桩最让人费解的皇家丧葬之谜。 说起孝庄文皇后,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但提到她的孙子康熙,那可是家喻户晓。这位蒙古女子13岁就嫁给了比她大21岁的皇太极,成了侧福晋。说实话,她在后宫的日子并不好过。皇太极的女人一个接一个地进门,她的排位一降再降,连自己的亲姐姐海兰珠进宫后都比她受宠。 不过命运就是这么奇妙。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登基当了顺治帝,她一下子成了皇太后。1661年顺治又死了,8岁的孙子玄烨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她又升格成了太皇太后。你看,这位蒙古女子从13岁嫁到皇宫,经历了五朝皇帝,辅佐了两代幼主,活生生把自己熬成了清朝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康熙从小就是祖母带大的。8岁丧父,10岁丧母,这孩子的童年可以说相当凄苦。孝庄教他读书识字,教他怎么做人做事,甚至连走路坐姿都严格要求。康熙后来回忆说,自己从小就在祖母膝下长大三十多年,要不是祖母的教导,绝对没有今天的成就。这话可不是客套,是真心实意的。 1669年康熙要对付权臣鳌拜,背后就是祖母在支持。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已经70多岁的孝庄把宫里省下来的银子全拿出来犒赏士兵。察哈尔部叛乱时,她还帮着康熙招募军队。可以说,康熙能成为一代明君,祖母的功劳占了一大半。 1687年底,75岁的孝庄病倒了。康熙急得不行,衣服都不脱就守在床边,一守就是三十多天。他让御膳房准备了三十多种粥,想方设法让祖母能吃下点东西。12月的北京冷得要命,康熙还带着王公大臣步行去天坛祈福,跪在雪地里求老天爷拿自己的命去换祖母多活几年。 可该来的还是来了。1688年1月27日,孝庄走了。康熙扑在祖母身上大哭,哭得昏天黑地,连着十多天水米不进,甚至吐血昏迷。大臣们好不容易把他劝住,接下来就该办后事了。 问题就出在这儿。孝庄临死前留了遗言,说皇太极的陵墓安葬那么久了,别为了我去折腾。再说我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在顺治的孝陵附近找个地方埋了吧。这话听着挺温情,可把康熙给难住了。 按规矩,皇后死后必须跟皇帝合葬。孝庄应该送到沈阳,跟皇太极葬在一起。可祖母明确说了不要,要葬在北京附近。可是让母亲陪着儿子的陵墓,这在满族汉族都说不过去啊。康熙左右为难,只能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他下令把孝庄生前住的慈宁宫东边那五间宫殿全拆了,一砖一瓦都不留,全部运到河北遵化,在顺治陵墓的围墙外边按原样重建,叫做”暂安奉殿”。棺材就先放在那儿,等想到好办法再说。 这一”暂”就是37年。康熙在位的35年里一直没想出解决办法,直到他自己死了,这事儿还没办妥。新皇帝雍正上台后,琢磨了一套说辞。他找人算风水,说这地方好得很,大清这些年国运昌盛都靠着这块宝地。再说了,这儿在孝陵大门左边,左为尊,反而显得太皇太后地位高贵。 雍正三年,朝廷在原地正式建陵,取名”昭西陵”,意思是在皇太极昭陵的西边。同年12月,孝庄的棺材终于入土为安,距离她去世整整37年。 一个蒙古格格,辅佐了两代皇帝,却因为一句遗言让孙子为难了大半辈子。您觉得孝庄为什么坚持不跟皇太极合葬?是真的舍不得儿孙,还是另有隐情?欢迎在评论区说说您的看法。

0 阅读:9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6

用户10xxx66

1
2025-11-03 00:00

多尔衮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