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4年,北大教授季羡林听说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连夜把家里的大床换成了单人床,当着邻居的面撂下狠话:“我就是死也不和她睡!” 谁也没想到,这张单人床后来摆了三十年,直到彭德华走了都没再合起来。 季羡林与彭德华的婚姻是由家人包办的,彭德华比他大四岁,没接受过教育,是一位农村妇女,而季羡林当时心里喜欢的是彭德华的二姐,这让他从一开始就对这桩婚事不满意。 而且,童年时期的季羡林曾寄住在他人家中,这让他对亲情本就比较淡漠,在他看来,婚姻更像是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因此,学术研究成了他逃避家庭生活的主要方式,他全身心投入梵文研究,以此远离家庭中的繁杂事务。 1935年,季羡林前往德国留学,一去就是十几年,期间几乎与家里断绝了所有联系,这一做法除了为了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家庭情感的刻意疏离。 1946年他回国后,书房就成了他与家人之间的“屏障”,妻子送来的饭菜、孩子的哭闹声,都无法让他分心。 季羡林在学术圈里交往频繁、十分活跃,但对家人却显得格外冷漠,学生送给他的糕点,他宁愿锁在柜子里发霉,也不愿意给家人吃,能明显看出他对“外人”和“家人”的区别对待。 而那张单人床,正是他内心对家庭疏离的直接表现,他心安理得地让彭德华住在客厅,两人的婚姻也变成了季羡林单方面接受照顾的“供养”关系。 彭德华不识字,无法理解季羡林的学术研究,就把精力都放在了照顾他的生活上,季羡林晚上回来得晚,她总会留着热饭;冬天夜里,会提前把暖壶灌好放在他手边;孩子半夜生病,她自己一个人背着去医院,生怕耽误季羡林工作。 但彭德华的这些付出并没有得到季羡林的认可,他很少和彭德华说话,甚至连一句“谢谢”都没说过。 在他出版的书籍里没有提到过彭德华的名字;他的社交活动中,也从来没有带过彭德华,有一次彭德华住院,季羡林没有过多关心,反而因为儿子不小心碰了他的一盆花而大发脾气。 季羡林对家庭的冷漠也影响到了他和子女的关系,他对子女的态度和对彭德华如出一辙,儿子季承11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父亲,季羡林只给了他一支钢笔,没有任何亲近的举动,女儿季婉如生病去世,他只去医院探望了两次,连葬礼都没有参加。 父子之间的矛盾在彭德华的丧事上彻底爆发,季羡林要求儿子承担一半的丧葬费,之后又因为家里保姆的问题把季承赶出了家门,父子两人长达十三年没有来往。 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的态度才有所转变,他在整理彭德华的遗物时,发现了她为自己缝补了几十年的旧衣服,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用不整齐的字记录着他的生日、喜好以及他每次回家的时间,这时,季羡林才意识到彭德华的付出,也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 后来,季羡林在自己的回忆录《忆往述怀》中写道,如果有下辈子,一定要好好补偿彭德华,但这份迟来的忏悔与儿子季承评价他“内心冰冷”的说法对比,显得格外复杂。 而那张单人床最终见证了一位学术大家的成功,也见证了彭德华在婚姻中的牺牲,这段婚姻里没有相互扶持的温情,只有彭德华毫无保留的付出和季羡林长久的疏离。 信源:澎湃新闻 一生许教报家国,看重大老教授的诗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