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犀利发声:“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一席话,点醒无数家长! 当下社会对成功的评判标准较为单一,多以分数、学历和工作来衡量,这种导向下,教育体系逐渐将孩子培养成擅长寻找标准答案的 “答案搜索器”,而非主动探索未知的 “问题发现者”。 例如,面对 “月亮为什么会跟着人走” 这类基础疑问,很多学生因未在课堂上学习过而无法回答,甚至认为这类问题毫无价值。 这种思维模式一路延续到大学,有教授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个简单的节水装置,结果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上网找现成的方案。 你看,从找标准答案到找现成方案,本质上都是一种对未知探索的回避,一种对主动思考的依赖性放弃。 这种状况不是一天形成的,看看中小学教室里,课桌上堆得像山一样的习题册,教育部的数据也证实,近六成的孩子每天写作业超过两小时。 结果放学后,学生的周末更是被各种补习班和家长布置的额外练习填满,据说,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平均每天还要多做一个半小时的题。 从学校到家庭,一个“刷题才是唯一出路”的闭环就这么形成了,在这个闭环里,孩子原本对世界“为什么”的好奇,慢慢被“这个考不考”的功利心替代了。 最终,我们可能培养出了一批非常擅长在设定好的跑道上拿高分的人,但一到真实世界,面对没标准答案的问题,就习惯性地“等待指令”。 而钱永刚自身的成长经历,恰恰印证了分数之外的成长价值,他小学时数学曾考 30 分,父亲钱学森却并未苛责,反而告诉他人分数不重要,应多关注课本外的知识。 他的成长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初中退学、高中未毕业,当过九年兵、做过工人,34 岁才考上大学,40 岁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这些看似曲折的经历,让他积累了自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试卷无法衡量的财富。 这种教育理念在钱氏父子间一脉相承,钱学森曾表示没必要追求满分,钱永刚退休后创办的 “钱学森班”,选拔学生时也更看重潜力而非分数,他们始终认为,人的内在潜能应放在评价体系的核心位置。 对于 “钱学森之问” 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答案或许在于教育中对好奇心的忽视,尽管 “双减” 政策已实施,但刷题风气仍未彻底改变,根源在于社会对分数的集体焦虑。 钱永刚用浇水比喻刷题,指出短期看似有效,长期却会导致孩子根基薄弱,他并非否定练习的重要性,而是呼吁调整教育的价值排序,为孩子留出探索兴趣的空间。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只有保留孩子对世界的追问欲,才能培养出敢于探索未知、解决复杂问题的杰出人才。 信源:极目新闻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谈“刷题”: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