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这趟历史路,每一步都踩在苑举正教授的心坎上!

史之春 2025-11-03 20:48:41

我猜,馆长肯定是把苑举正教授的话听进去了。看到馆长这次的路线图,从北京的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再到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这走的不是旅游路线啊,这是一条历史的脉络,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伤疤和勋章。   为啥说馆长肯定听进去苑举正教授的话了?要不是真听进去了,哪会把路线踩得这么准?苑举正教授这些年总在说,历史不能当故事听,得连着骨头带着肉去记——那些受侵略的苦、那些先烈的牺牲,忘了就是对过去的背叛。   苑举正还特意提过,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最悲壮的一段记忆,不光要记住被欺负的耻辱,更要记住拼出来的胜利,只有把这些刻在心里,才能明白现在的安稳多金贵。馆长这第一站选卢沟桥,可不就是冲着这话去的?   你想啊,卢沟桥的狮子都记得,1937年就是从这儿响起了抗战的第一枪。以前去那儿,可能就看看桥、数数狮子,可馆长这回去,肯定是盯着那些被炮弹炸过的桥石看。那石头上的坑坑洼洼,不就是苑教授说的“民族伤疤”?苑教授总讲,要知道咱们是怎么一步步扛过来的,得先找到故事的开头。卢沟桥就是那个开头,是咱们从屈辱里站起来反抗的起点,馆长把这儿当第一站,分明是听懂了教授说的“历史得从根上记”。   紧接着去抗日战争纪念馆,更透着门道。苑举正教授不止一次说,光记住“打起来了”不够,得清楚这场仗打得有多难、赢得多不容易。那纪念馆里藏着的,可不就是这些实在事儿?老步枪上的弹痕、老百姓逃难的照片、先烈们写的绝笔信,还有那些记录胜利的旧报纸,每一样都在说“咱们没认输”。   苑教授常惋惜,现在有些年轻人对这些事儿模模糊糊的,得靠真东西唤醒记忆。馆长去这儿,就是想把这些“证据”摆到大家眼前,这跟教授盼着“让历史活起来”的心思,简直是一个样。   最妙的是最后一站,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苑举正教授看了讲抗美援朝的史料就动情,他说这仗是“为了家里不被烧、为了孩子不遭殃”的正义之战,是咱们民族的“硬气勋章”。   馆长跑到鸭绿江边,站在当年志愿军过江的地方,看着馆里那些展品——比如上甘岭战役中打了三百多个弹孔的战旗,还有志愿军战士穿的单薄军装(跟美军的皮大衣比差远了),心里肯定想起了教授说的“装备差也敢拼,全靠保家卫国的信念”。苑教授还说过,这场仗打出了和平的底气,现在的安稳是先烈用命换的,馆长去这儿,就是想把这份“底气”的来路讲清楚。   苑举正教授自己对历史就特别较真,他因为一部讲隐蔽战线烈士的电视剧,特意跑到当年的纪念地凭吊,还说那些先烈的抉择,全靠对国家的信仰撑着。他总劝人,别把历史拆成碎片,得串成线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看馆长这一路,从卢沟桥的“奋起反抗”,到抗战胜利的“浴火重生”,再到抗美援朝的“守护和平”,正好串起了咱们民族从受欺辱到硬气站起来的脉络,这不就是把教授说的“串起历史”给做到了实处?   还有啊,苑教授一直盼着两岸的年轻人都能懂这段共同的历史,知道“咱们是一家人,同扛过苦难”。馆长走的这条线,不管是抗战还是抗美援朝,都是两岸同胞都该铭记的记忆——当年多少台湾同胞也跟着一起抗日,抗美援朝时也有台湾籍的战士牺牲在战场上。馆长把这些地方走一遍、讲一遍,也是在呼应教授说的“历史是两岸最好的纽带”,这心思藏得真深。   要是没听进去教授的话,馆长完全可以选些热闹的景点,可他偏挑了这三个满是历史重量的地方。每一步都踩在教授反复强调的点上:记伤疤(卢沟桥)、念胜利(抗战纪念馆)、敬勋章(抗美援朝纪念馆),还把这些串成了完整的故事。这哪是随便走走?分明是把教授的话当成了“路线图”,用脚步去践行“铭记历史”的道理。   所以说,馆长这趟行程,就是给苑举正教授的话做了最实在的回应。那些说“历史太远”的人,看看这一路的痕迹就明白了:伤疤得看,勋章得敬,过去的故事得刻在心里。这大概就是听进去真话后的样子——不是嘴上应着,而是实实在在把事儿做在点子上。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