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

墨韵兰亭 2025-11-04 15:02:21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巴菲特这话骂得够直接,一句“韩国人放弃汉字太傻了”,直接把韩国几十年的“语言洁癖”给戳破了。这可不是外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扎了上千年的根,早就是他们文化里的一部分,说扔就扔,最后坑的还是自己。   早在公元3世纪,汉字就传到朝鲜半岛了。之后上千年里,不管是三国时代的公文、李朝的宫廷记录,还是科举考试的卷子、老百姓家的账本,全得靠汉字才能记明白。就连朝鲜王朝世宗皇帝造“训民正音”,也就是现在的韩文,都没敢把汉字赶出去。   为啥?因为韩文是拼声音的,光听读音,“真心”和“精诚”、“朋友”和“亲旧”根本分不清,必须得用汉字标清楚意思才行。到现在,韩语里快70%的词都跟汉字有关,“学习”叫“工夫”,“餐桌”叫“食卓”,连“支票”都还叫“手票”,骨子里全是汉字的影子。   可韩国刚在1948年建国,就急着通过《韩文专用法》,故意淡化汉字的存在感,好像扔了汉字就能证明自己民族独立似的。到1970年朴正熙掌权时更过分,直接把小学的汉字课取消了,还把景福宫这些名胜古迹上的汉字牌子全换成韩文,一门心思要搞“语言干净”。   他们满脑子想和过去切割,却忘了自己的历史全是用汉字写的,《李朝实录》整本书都是汉字,韩国学者想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最后还得回头学汉字,不然连祖宗的记载都看不懂。   最麻烦的是生活里的各种乱子,韩文只拼声音不表意思,读音一样但意思不同的词一抓一大把。比如“人参”和“人”发音差不多,光看韩文特别容易闹误会。   要是用到法律文件或者病历上,一个词读错意思可能就得出人命。所以韩国法院后来没办法,规定重要文件必须标上汉字。就连路牌都出过笑话,首尔曾经全用韩文标路名,结果外地司机看得晕头转向,最后只能乖乖把汉字加回去。   绕了一大圈,韩国还是得往回找补。1995年,中学课本里又重新加了汉字课;1999年金大中当总统时,干脆下命令说政府公文和路牌都能用地用汉字。教育部还划定了1800个学生要学的汉字、1300个常用汉字,这明摆着就是承认之前“只用韩文”的路子走不通了。   现在韩国学生从初中就得学汉字,做外贸的人更是随身带汉字词典,毕竟跟中日做生意,人家拿出来的合同全是汉字,总不能每次都找翻译救场吧。   这就回到巴菲特说的“纽带”问题上了。中日韩本来都用汉字,汉字就是天然的沟通桥梁。日本到现在都还在用常用汉字,做生意的时候提笔就能写;可韩国非要把这根纽带砍断,现在跟中日合作,反倒要额外花时间补汉字课,纯粹是给自己添麻烦。   更讽刺的是,当初他们换了牌匾的景福宫,游客看到韩文匾额根本不知道啥意思,景区最后只能悄悄在旁边立个汉字说明牌,总不能让外国人连韩国最有名的古迹叫啥都搞不清吧。   民族独立从来不是靠丢文化根儿撑起来的。汉字在韩国不是“外来货”,是用了上千年的文化载体。想靠废除汉字划清界限,最后却发现历史记不住、交流又费劲,只能回头再捡起来,这才是真的亏大了。巴菲特的话骂的不是选哪种语言,而是这种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糊涂劲儿,连自己的文化根基都搞不明白,可不就是让人觉得“傻”嘛。

0 阅读:74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