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

千金不及冰麒麟 2025-11-04 19:55:13

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所以说,安世半导体如果最终破产了,那么损失的只有中企。至于荷兰,原本就是抢夺的,能有什么损失呢? 安世半导体本是欧洲功率芯片领域的骨干企业,专注汽车和工业应用,全球市占率不低。2018年,闻泰科技通过旗下基金,以约36.3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这笔交易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史上规模最大之一,历经欧盟严格审查,过程透明。收购后,安世债务逐步清偿,到2024年实现零负债,营收规模达147亿元,占闻泰总收入六分之一。资金注入帮助工厂扩产,技术升级,确保了对欧洲车企的稳定供应。那时,中欧双方视之为互利典范,媒体频频报道,强调规则导向的投资环境。 转折从2024年底开始,美国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施加出口管制。这直接波及安世运营,供应链压力增大。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援引尘封73年的《货物可用性法》,对安世及其30个全球子公司下达冻结令。要求一年内不得调整资产、知识产权、业务或人员配置,理由是发现“治理缺陷”,可能导致关键技术外流,威胁荷兰和欧洲经济安全。政府强调,这不是接管所有权,而是干预决策权,以保障紧急情况下芯片供应。 10月7日,荷兰企业法庭进一步裁定,暂停中方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任命独立非中方人士行使决定性投票权。安世董事会中方成员被架空,公司日常运营虽继续,但战略方向受限。闻泰科技公开回应,指责此举是地缘政治偏见下的过度干预,而非基于事实的风险评估。Wingtech股价应声下跌10%,市值蒸发数十亿元。这场干预迅速升级,中国商务部随即对安世中国工厂实施出口管制,芯片出境受阻,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缺芯风险。 供应中断的影响迅速显现。安世作为车用功率芯片供应商,一旦产能受限,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的装配线将面临停摆。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库存警报频响,采购部门紧急求援替代品,但短期内难觅良策。欧盟贸易专员紧急与中国官员磋商,警告潜在经济损失达数亿欧元。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发声,称荷兰措施对中企海外分支构成选择性歧视,破坏开放贸易原则。11月1日,中国部分豁免出口禁令,芯片流通渐复,但危机阴影未散。 从损失角度看,如果安世真破产,中企无疑是最大受害者。260亿元并购款项分批支付,包括股权转让、工厂升级和研发投入。这些资金转化为设备采购和库存优化,每一分都经层层审计。破产清算时,资产拍卖回收率低,中方股东需承担债务清偿和法律费用,实际损失可能超200亿元。更广义而言,安世贡献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将化为乌有,闻泰的全球布局被迫重塑,转向本土或东南亚投资。 荷兰一方则几乎零成本获益。安世早年从恩智浦剥离时濒临困境,并购前设备闲置、员工流失。借中资之力复苏后,出口额翻番,本土就业稳固。冻结令下,政府无需出资,即可收回控制,确保技术留在欧洲。表面维护安全,实则迎合美方压力,避免出口管制波及自身芯片业。这种操作虽短期稳固供应链,但长远损害国际信誉,外资犹豫加剧。 事件暴露中企海外投资的痛点。过去并购多重财务和技术评估,忽略政治风险。安世案例中,美国实体清单先行,荷兰借机干预,形成连锁效应。欧洲内部矛盾凸显,一面追求战略自主,一面频设限华壁垒。“国家安全”标签成贸易保护工具,从电信到半导体,无一幸免。中国企业需警醒,未来出海须首置政治扫描,分散布局,避免鸡蛋一篮。

0 阅读:0
千金不及冰麒麟

千金不及冰麒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