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戏子无情! 67岁王家卫之所以会翻车, 不是因为他背后蛐蛐别人,而是因为他对员工太心狠了。 最近《繁花》的热度又回来了,但这次不是因为剧情,而是一场牵扯着创作权益的风波。 青年编剧古二(本名程骏年)两次曝光录音,把导演王家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事儿说起来挺绕,但核心其实很简单:付出和回报没对上。 古二说自己是《繁花》的核心创作者,金融线、火烧丝光棉这些关键剧情都是他写的。 可他在剧组不仅要搞创作,还得兼着王家卫的生活助理,月薪刚开始才3000块,后来涨到6800。 最让他没法接受的是,剧播了之后,他只拿到“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连正式编剧的名分都没有。 更糟的是,他患有类似渐冻症的肯尼迪氏症,说高强度工作让身体越来越差,维权三年都没结果,才放出了录音。 但剧组那边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他们说古二只是前期资料收集的成员,2020年底就自己离组了。 片尾已经给了他“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不存在剥夺权益的事。还谴责他偷录对话又加工,已经走了法律程序。 本来是挺严肃的维权事,结果录音里的明星八卦先火了。王家卫评价唐嫣“很装”,秦雯说刘诗诗和倪妮团队争台词。 这些话题一个个冲上热搜,反倒把最核心的编剧权益问题给盖住了,也是挺讽刺的。 其实古二早在2023年《繁花》刚播的时候就发声了,只是没掀起水花。今年9月第一次放录音,剧组很快发了声明反击。 他的微信公众号被封了,直到10月底又在小红书开号放录音,可没过多久内容就被平台屏蔽,账号也设成了仅自己可见。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的看法也分成了两派。很多人同情古二,说他揭开了行业的遮羞布。 基层创作者干着核心的活,却拿不到该有的名分和钱,荣誉都被大佬们占了。王晶那些业内人士说他“没签合同就是神经病”,更招来了一片骂声。 但也有人觉得古二的做法不妥。私人场合的闲聊被偷录曝光,不管初衷是什么,都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而且录音里能直接证明他创作贡献的内容有限,反倒全是明星八卦,有点偏离维权的初衷了。 说真的,抛开双方各执一词的细节,这事儿最该让人关注的,是背后的影视行业乱象。 古二的遭遇不是个例,很多年轻编剧都面临类似的问题。署名权没有明确标准,“资料整理”“协助创作”这些说法,经常被用来模糊实际贡献。 薪资更是天差地别,头部编剧一集能拿几十万,新人一个月几千块是常态,还经常没合同没保障。 更无奈的是,基层创作者和导演、资方之间的权力差距太大了。想维权吧,拿不出过硬的合同证据;想曝光吧,很容易被说“博眼球”,甚至面临法律风险。 就像这次,大家都在吵明星被不被冤枉,却没多少人好好聊一聊,该怎么给编剧们一个明确的权益保障。 有网友说得好:“不管录音真假,《繁花》这么好的剧,总不能是一个人拍出来的吧?那些默默写剧本的人,凭什么连个名字都不能有?” 还有人说:“行业要是一直这样,谁还愿意好好搞创作?以后只会剩下投机的和被压榨的。” 现在古二的账号看不到了,剧组也没再回应,法律程序还在进行中。但希望这场风波别就这么过去。 它该成为一个契机,让行业好好想想怎么规范署名制度,怎么保障基层创作者的权益。毕竟,好作品从来不是靠一个人的光环,而是靠一群人的心血堆出来的。 官方信源: 扬子晚报《微观察|《繁花》录音曝“唐嫣很装”,编剧维权能靠“撕八卦”吗?》 凤凰网《向太谈王家卫录音风波,称绝不录用他:投资的老板基本都亏钱,他不受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