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华人如果和白人结婚,不出三代,基本就看不到华人的模样咯。

罗普娱记 2025-11-05 10:56:45

怪不得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华人如果和白人结婚,不出三代,基本就看不到华人的模样咯。 华人的特征就是:黄皮肤、黑得发亮的直发、眼角那点浅浅的蒙古褶、不算高挺的鼻梁,还有比较平缓的面部轮廓,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基因刻下的记号,可一旦跟白人的基因混到一块儿,这些特征就像墨滴进清水,一代比一代淡。 头一代混血娃身上,华人基因和白人基因各占一半,模样还能看出点混合痕迹。 肤色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不似纯华人那么黄,也没有白人那么白,是种偏浅的蜜色;头发或许还是黑的,但多半带着点自然卷,不像纯华人那样直顺;眼睛可能保留着点蒙古褶,但鼻梁已经比华人父母高了不少,脸型也开始有了立体的影子,这时候凑近看,还能认出有华人血脉。 但要是这代娃长大了还跟白人结婚,生出来的第二代,华人基因就只剩四分之一了,这时候变化就拉开差距了。 基因这东西分“强势”和“弱势”,白人的高鼻梁、深眼窝、双眼皮这些特征大多是强势基因,华人的平鼻梁、单眼皮、黑直发这些多是弱势基因,强势基因天生更容易在孩子身上显出来。 第二代娃的皮肤会更接近白人的肤色,可能是瓷白也可能是粉白,头发说不定变成了浅棕色甚至金色,卷度也更明显,眼角的蒙古褶基本看不见了,下颌线变得清晰锐利,整个脸的轮廓跟咱们印象里的华人已经差了一大截,只有盯着肤色或者头发颜色看,才能隐约觉出点东方影子。 到了第三代,情况就更彻底了,华人基因只剩下八分之一。这时候的孩子,大概率是标准的白皮肤,头发可能是金的、棕的,带着自然的卷曲,眼睛不是蓝的就是绿的,像宝石一样透亮,高挺的鼻梁搭配深邃的眼窝,面部立体得很,站在白人堆里根本分不出来。 之前那些华人特有的特征,比如黑直发、黄皮肤、平脸蛋,早就被稀释得没影了,就算拿出家族老照片对比,也很难相信这是同一个家族的后代。 这就是“基因稀释”的道理,跟咱们冲糖水一样,每代都往里面加大量的白水,加三次之后,甜味早就淡得尝不出来了,基因也是这个理,占比太少,自然显不出本来的模样。 人的长相从来不是靠一个基因决定的,是一大堆基因凑一块儿起作用的。科学家早就发现,光管面部轮廓的基因就有好几种,有的管下巴形状,有的管耳朵大小,还有的管鼻梁高度,华人的这些基因组合起来才是咱们熟悉的模样。 跟白人结婚后,这些基因组合被彻底打乱,就像把两副不同的扑克牌混在一起重新发牌,每发一次,华人那副牌里的牌就少几张,到第三次发牌,手里几乎全是白人那副牌的牌了,长相自然就跟着变了。 比如控制头发的基因,华人的黑直发基因是“内向”的,白人的卷发、浅色发基因是“外向”的,只要有“外向”基因在,“内向”基因就藏着不露面,三代下来,黑直发的基因根本没机会表现。 肤色也是一个道理,肤色由几十个基因共同控制,白人的浅肤色基因多,混几代后这些基因占了多数,皮肤自然就变白了,再也不是咱们那种标志性的黄皮肤。 除了基因,生活环境也在悄悄改变长相。现在不少混血家庭都住在欧美国家,平时吃的都是牛肉、牛奶、汉堡这些高蛋白的食物,跟咱们传统的米面、蔬菜不一样,这些食物能让孩子的骨骼长得更粗壮,下颌骨更突出,肩膀也更宽,这跟咱们印象里身材纤细、脸型圆润的华人完全不同。 而且那些地方的日照跟国内不一样,高纬度地区阳光弱,皮肤不用生成太多黑色素来防晒,几代人下来肤色就慢慢变浅了。 就连说话的习惯都有影响,说英语的时候要频繁动颧骨和嘴巴周围的肌肉,长期下来苹果肌会更突出,法令纹也更明显,神态上看着就跟说中文的华人不一样。 还有个关键问题是通婚比例,现在海外的华人第二代、第三代跟白人结婚的越来越多,美国的数据显示华裔三代跨族通婚率都到65%了,澳大利亚更是高达80%,基本很少再找华人伴侣,这样一来,华人基因就没法得到补充,只能一个劲地稀释。 要是每一代都跟白人结婚,基因占比以一半的速度往下减,三代之后就只剩八分之一,这么点比例根本撑不起华人的长相特征。 更别说华人身上那些特征多是隐性的,在白人的显性基因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所以说华人跟白人结婚,不出三代就看不到华人模样,这话一点不假,基因的稀释和强弱作用摆在那,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一代都往白人的长相靠拢,到第三代的时候,那些咱们熟悉的华人特征早就被覆盖得严严实实,一眼看上去跟白人没什么两样了。

0 阅读:17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4

用户10xxx04

2
2025-11-05 17:09

你三代都和白人配种,能有华人特征么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